本報記者 王金躍
“連長,讓祖國人民聽我們勝利的消息吧!”在1956年12月公映的電影《上甘嶺》結尾,面對着衝鋒時刻的迫近,戰士楊德才挺身而出,請求擔負爆破任務,隨後他帶領兩名戰士拿着爆破筒,義無反顧地向敵人的碉堡衝去。在第一次爆破筒被敵人推出來後,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軀,上前堵住了敵人的槍口。隨着一聲巨響,障礙終於被掃清了……電影《上甘嶺》將志願軍戰士這一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壯舉,永遠定格在了觀衆心中。影片時至今日依然保持着巨大的影響力,並被不斷改編成各種舞臺作品。
作品簡介
《上甘嶺》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於1956年出品,是新中國第一部抗美援朝題材電影,也是中國影史上的經典之作。該片講述了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堅守陣地24天,與敵人浴血奮戰的故事。電影描繪了戰爭的殘酷,反映了志願軍戰士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主題歌《我的祖國》傳唱至今。
首部抗美援朝戰爭題材電影
“黃繼光犧牲時只有21歲,而我拍這部電影時恰好也是21歲。”片中楊德才的扮演者、電影表演藝術家張亮今年已經88歲高齡,回憶起往事他依然心潮澎湃,眼含淚光。目前,他和老伴牛欣住在回龍觀,牛欣曾是一名志願軍文工團女戰士,1951年才13歲就入朝,1956年回國。
《上甘嶺》是中國影史上首部根據真實歷史改編的抗美援朝戰爭題材電影。上甘嶺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中最慘烈的戰鬥之一。“‘上甘嶺’的名字是後來取的,那裏一開始就是朝鮮中部五聖山南麓海拔597.9米和537.3米兩個無名高地,方圓約3.7平方公里。山下有一個下甘村,戰鬥結束後爲了方便紀念就取名爲‘上甘嶺’。”張亮如數家珍地告訴記者。
1952年10月14日,在這個彈丸之地,“聯合國軍”調集了6萬正規軍,使用300餘門大炮,出動3000多架次飛機,向上甘嶺陣地發起進攻。在如此嚴酷的條件下,志願軍戰士堅守上甘嶺陣地43天,完成了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們用鋼鐵般的意志和對祖國的無限熾愛,頑強地把敵人阻擊在後面,爲志願軍大部隊贏得了備戰時間,最終取得了大反攻的勝利。
1952年,毛澤東同志得知上甘嶺戰役的慘烈戰況後,指示有關部門要將志願軍將士的先進事蹟拍成電影,在全國範圍廣泛宣傳。長春電影製片廠很快組成了創作班子,由沙蒙、林杉任導演,林杉、曹欣、沙蒙、肖矛擔任劇本創作。
以小見大展現志願軍英雄主義
林杉女兒李梅回憶,1953年10月,父親以電影工作者代表的身份隨賀龍率領的第三屆慰問團到達朝鮮。在紀念志願軍出國作戰三週年的展覽上,林杉看到了上甘嶺戰役的沙盤,一個參加過上甘嶺戰役的戰士用親身經歷講解着戰士們如何在坑道里堅守20多天,如何與敵人的轟炸機、火焰噴射器、毒氣彈周旋,如何與乾渴和飢餓作鬥爭……林杉被深深感動了,決心要把這些故事搬上大銀幕。
期間,林杉認識了在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第15軍某7連連長張計發,他也成了電影中連長“張忠發”的原型。影片中被觀衆熟知的“戰士們接力傳遞喫一個蘋果”的故事,就是從張計發那裏得來的真實故事。拍攝前,沙蒙率攝製組前往朝鮮對上甘嶺進行了多次實地考察,並採訪了一百多位當年參加上甘嶺戰役的志願軍戰士,記錄的材料達數十萬字。一開始他想“全景式”展現戰役的過程,但是發現這樣缺少細節不能打動人,後來沙蒙決定將故事濃縮在“一條坑道和一個連隊”上,採用以小見大的手法,展現志願軍將士大無畏的英雄主義精神。
林杉完成初稿後,總覺得缺少點什麼。有一次,他看到一篇關於志願軍女戰士王清珍在上甘嶺戰役中的報道,激發了靈感,於是便在劇本中加入了“王蘭”這個女護士形象,“王蘭”也成爲片中最重要的情感紐帶。
1955年初夏,他們完成了該片電影文學劇本的創作,取名爲《24天》,講的是某部八連在上甘嶺戰役中堅守陣地24天的故事,後來才改名爲《上甘嶺》。爲了讓影片儘可能地貼近真實,劇組邀請了抗美援朝戰鬥英雄、特等功獲得者趙毛臣擔任軍事顧問。
動人細節源於戰地真實故事
《上甘嶺》在朝鮮和國內拍攝完成。張亮回憶,當年在朝鮮拍攝時,很多志願軍戰士都參加了拍攝,尤其是滿山遍野衝鋒的畫面,絕大多數都是真實的戰士。演美軍的也有志願軍戰士,他們貼上“大鼻子”道具,因爲天氣炎熱,很多戰士拍完後鼻子上都起了泡。經典的坑道戲,則是在長春郊區搭景拍攝的。拍楊德才炸碉堡時,已經是11月份,長春天氣非常冷。“只要手上稍微有點水,就會粘在衝鋒槍上。”
片中戰士們在坑道里“抓松鼠”的畫面,讓很多觀衆記憶深刻。原來劇本中一開始設計的是戰士們“抓麻雀”,但當時的朝鮮,戰爭剛過,麻雀的家園被破壞,非常難找,倒是很多松鼠在拍戲現場跑來跑去。恰在此時,沙蒙的好友、編劇海默來到了現場探班,他對沙蒙說,既然這裏有不少松鼠,爲什麼不把麻雀換成松鼠呢?於是就有了戰士們抓松鼠的戲。這場戲,對調節整場戲的情緒和節奏,表現志願軍戰士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起了很好的渲染作用。
《上甘嶺》中有這樣一個鏡頭:身受重傷的指導員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用微弱的聲音對女衛生員王蘭說:“小王,請再給我唱唱《我的祖國》吧!”在王蘭和戰士們深情的歌聲中,指導員帶着對祖國的一片深情和對和平的渴望離開了戰友們。類似的事情就發生在張亮的愛人牛欣身上。“有一次她幫助護士登記傷員,突然一個年輕的傷員用手抓住了她,因爲很使勁,她差點叫起來。抬頭一看,她發現傷員滿頭都是汗珠子,這時護士跑過來靠近他嘴邊聽他說話,得知戰士希望我愛人能夠給他唱《志願軍慰問曲》這首歌,以前她下陣地送紅旗的時候唱過幾次。她答應了,但剛唱了幾句,戰士的手就鬆開了,他已經停止了呼吸,但她依然流着淚繼續唱着……”張亮激動地告訴記者,“《上甘嶺》真正做到了‘藝術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所以才能這樣感人肺腑。”
1957年,《上甘嶺》在上海一個能容納3萬人的文化廣場上放映,志願軍第15軍第45師師長崔建功和張亮應邀出席做報告。放映期間,兩人在銀幕後面“開了個小會”。崔建功告訴他,在上甘嶺戰鬥中,光是像黃繼光這樣爲了炸碉堡而犧牲的戰士,“我記得有姓名的就有50多人,所有戰士都是自願報名的。黃繼光的犧牲,免去了我軍重大傷亡。”
《上甘嶺》的巨大成功,也開啓了新中國拍攝戰爭電影的熱潮。從1956年至1978年,湧現出了《長空比翼》《友誼》《奇襲》《三八線上》《英雄坦克手》《英雄兒女》《碧海紅波》《激戰無名川》《飛虎》等一批優秀的戰爭電影。
“現在電影《上甘嶺》的主創中,還活着的只有我和在片中扮演步行機員的張健佑了,前兩天我們剛通了電話。”張亮感慨道。在抗美援朝勝利70週年之際,張亮的內心依然湧動着對那些犧牲了的戰士們的崇敬之情,“這些戰士中,有些年紀都只有十七八歲。那時候新中國剛剛成立,爲了保衛我們的祖國,那麼多同志獻出了年輕的生命,他們把最美好的青春獻給了祖國和人民。這種大無畏的英雄精神,值得後人永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