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餐不喫主食,褪黑素“缺席”影響睡眠

爲什麼主食喫少了睡不着呢?因爲攝入較多碳水化合物會促進血清素產生,血糖上升也會促進褪黑素產生。血清素使人心情平靜,褪黑素則直接使人產生睡意。反之,飢餓是一種應激,它會使人壓力水平增高,清醒度上升。

■ 範志紅

如今,晚餐要不要喫、什麼時候喫、喫多少,成爲很多人的糾結。因爲大家都說,晚餐喫得晚容易發胖,晚餐喫主食容易升血糖。的確,同樣是營養平衡、熱量又合理的餐食,晚上8點喫和6點喫相比,餐後血糖水平會顯著增加。但是晚餐不喫或者不喫主食真的很好很健康嗎?答案是“不”。

晚餐不喫主食會影響睡眠

流行病學研究發現,晚餐喫飯時間太晚,或者上午喫得少、下午和晚上喫得多,這類喫法可能增加肥胖風險。但是,很多人通勤距離比較遠,下班之後再洗菜做飯,晚飯難免會喫得晚一些。如果朋友聚餐,那就更不可能在晚上7點前喫完飯了。

如果不喫晚餐呢?對於絕大多數上班族來說,不喫晚餐真的會很餓。再說,難得晚上全家人聚在一起,怎麼能省略晚餐呢?爲了控制血糖,有些人會採取晚上只喫蔬菜和肉類,不喫主食的方法。但是一部分人會發現,如果晚餐喫得早,或者主食喫得太少,晚間睡眠可能受影響。不是餓得睡不着,就是入睡時間長,或夜醒時間長。

爲什麼主食喫少了睡不着呢?因爲攝入較多碳水化合物會促進血清素產生,血糖上升也會促進褪黑素產生。血清素使人心情平靜,褪黑素則直接使人產生睡意。反之,飢餓是一種應激,它會使人壓力水平增高,清醒度上升。

西班牙學者招募845名受試者,對晚上進食時間和褪黑素分泌的關係做了研究。他們讓受試者先空腹8小時,再喝含75克葡萄糖的糖水,測定他們餐後的血糖、胰島素水平和褪黑素產生情況。

第一次實驗,受試者在睡前4小時進食葡萄糖水;第二次是在睡前1小時喝糖水。這兩次實驗,是爲了模擬“較早喫晚餐”和“深夜喫晚餐”的兩種情況。之所以喝糖水而不是喫食物,是爲了排除消化過程的影響,因爲葡萄糖水是不需要消化,直接可以吸收的。結果發現,和睡前4小時喝糖水相比,睡前1小時喝糖水的血糖反應略有上升,但差異大小是因人而異的。但是,血液中的褪黑素水平差異卻非常大——睡前1小時喝糖水,和睡前4小時喝糖水相比,褪黑素水平提高了3.5倍!

比較有趣的是,那些褪黑素受體表達能力強的人,睡前1小時進食的血糖反應更差。這個結果表明,褪黑素、胰島素、血糖三者之間有密切關係。很多人午飯主食喫多了之後會昏昏欲睡,也是類似的原因。

如何均衡褪黑素、胰島素、血糖之間的關係

由於遺傳特點不同,有一部分人進食碳水化合物之後,想睡覺的反應更明顯。下午犯困對工作學習都是個麻煩,但晚上本來就該睡覺,褪黑素分泌多點是好事。這樣對那些褪黑素敏感的人來說,會面臨兩難問題:喫大量碳水化合物後,褪黑素分泌增加,會抑制胰島素的分泌,使餐後血糖反應上升。反之,如果碳水化合物喫得太少,褪黑素分泌不足,又會使入睡更加困難。

那該怎麼辦呢?對於既怕失眠又要控血糖的人來說,早喫晚餐,正常喫主食,然後早點睡覺,纔是最好的選擇。早喫晚餐時,血糖反應會比較低,不會因爲喫晚餐而發胖。如果實在不能早喫晚餐,也不能早睡覺,那麼可以考慮在晚餐之前五、六點鐘時先喫點水果,喝點牛奶、豆漿或喫點肉,墊一下飢,然後再喫一份減量的晚餐,餐後血糖反應就不會那麼高了。

如果夜裏要加班,也可以考慮在晚上睡前一小時再加點餐,比如一小碗蓮子百合小米粥或一小碗牛奶、燕麥粥等,既能避免血糖大幅度波動,又能避免夜間低血糖應激,並促進褪黑素分泌。即便需要減肥和控血糖,也一定要注意避免失眠。因爲如果長期睡眠不佳,出現高血壓、高血糖和肥胖問題的風險都會顯著上升,得不償失。

改善睡眠的其他措施

除了喫“對”晚餐之外,還有以下有利改善睡眠的其他措施,也不妨嘗試。

1.感受光線變化帶來的晝夜節律。早起先在室外活動十幾分鍾,感受陽光的照射;傍晚出門走幾分鐘,感受日落的溫暖色調;晚上睡前1小時在室外散散步,感受黑暗狀態,促進褪黑素分泌。

2.晚上調整燈光到琥珀色的暖色調,避免白光和藍光。臥室燈光尤其要暗,使用厚窗簾,關燈後儘可能保證沒有任何光亮來干擾褪黑素產生。

3.晚上9點就離開電腦和手機,不再做腦力工作,以便降低神經系統的興奮性。

4.睡前做做拉伸動作,按摩一下肌肉,讓緊張的肩頸、上臂,以及酸脹的臀部、腿部得以放鬆,有利於安然入睡。

5.白天有足夠的體力活動,但要控制心率,不要強度太高。中強度的運動有利於促進入睡和增加深睡眠時間,而過高強度的運動反而會降低睡眠質量。

6.晚上調好鬧鐘,而且在睡前就決定好,明天穿什麼衣服和鞋子出門。把要帶的所有東西都準備好,和要帶的包包放在一起。這樣睡覺的時候就可以減少焦慮,放心入睡。

7.補充鈣和鎂元素,降低神經興奮性,有利於預防失眠。充足的B族維生素也有利於預防失眠。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