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有藥可治是好事 但認知觀念亟待糾正

唐傳豔

近日,美股醫藥公司VistaGen在其官網上發文稱,其用於治療社交焦慮症的一款藥物的3期PALISADE-2試驗取得積極的效果。消息傳到國內,一些網友表示,原以爲“社恐”只是內向,沒想到真是一種病,而且還可以用藥物進行治療。

什麼是社交恐懼症?自稱“社恐”的人是一種調侃,還是真的患有社交恐懼症?據醫學專家介紹,社交恐懼又叫社交焦慮障礙,是精神疾病的一種。“社恐”指面對社交場景時過度緊張和焦慮,害怕陷入尷尬境地以及被人評判,而內向性格的人更多的僅是羞於表達,情緒起伏不會過大。

此外,內向主要是天生的,而社交恐懼多是後天環境引起的,內向並不等於“社交恐懼症”,因此藥物治療要謹慎,不管是長期還是臨時用藥,都必須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社恐”有藥可治,對不少人來說應該是一個好消息。也有人可能認爲,有了這種藥,自己害怕與人接觸、尤其不敢與陌生人見面的老毛病就有救了。一藥在手,不必被動成爲“宅男”或“宅女”,從此可以盡情與人交往,瀟灑與人周旋,從“恐懼社交的人”,變成“恐怕沒有社交的人”,豈不美哉?

假如真的有人這麼想,恐怕又是“想多了”。因爲普通民衆口中的“社恐”,與醫學上的“社恐”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醫學上的“社恐”是社交焦慮障礙,是一種精神疾病,而普通民衆口中的“社恐”,更多是一個被玩壞了的概念。一些在陌生人面前稍感羞怯或與人接觸時感到自卑或有壓力的人,往往都會自嘲患有“社恐”。倘若有人將民衆口中的“社恐”當做醫學上的“社恐”來治,十有八九會喫錯藥。

與“社恐”概念被泛化相反的另一種情況——我國精神疾病發病率較高,但就診率一直比較低——同樣值得高度重視。相比其他精神疾病,“社恐”在不少普通人看來,似乎顯得“更不像是病”,甚至認爲不過是性格不合羣而已。現實中,有人真的患上了醫學上的社交焦慮障礙,但因爲自己以及家人、朋友等沒有意識到應該去尋求診療,所以也很難被確診,更談不上得到規範治療。

據醫學專家介紹,長期以來,“社交焦慮障礙”在中國沒有像其他精神疾病那樣被公衆重視。對於不嚴重的社恐症患者或早期患者,家屬往往容易忽視,默認爲性格問題,而沒有往精神疾患層面考慮。但是,社交恐懼症狀如果持續6個月以上,並且嚴重影響日常工作、學習和社交活動,就應當向專業的醫院和醫生求助了。

社交焦慮障礙的治療主要以心理治療和藥物輔助治療爲主,我國其實已有不少治療藥物。但無論是等待新藥上市後使用,還是利用已有的藥物進行治療或接受心理治療,都離不開一個基本前提——對這種病要有正確和理性的認識,既不能無視其存在,從而導致有病不治,更不能誇大藥物的作用,甚至將新藥當“神藥”,從而導致藥物濫用。

尤其需要防範的是,民衆將口頭調侃混同於醫學概念,進而過於泛化“社恐”,並錯誤地理解“社恐”藥物的用途,認爲參與社交活動前,不妨常規性地服用治療“社恐”的藥物,以便自己在社交活動中顯得更加開朗大方,更加遊刃有餘。若如此,此新藥的出現,恐怕不僅很難成爲“社恐”者的福音,而且反而可能成爲某種妨礙甚至危害。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