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派職場
不拘一格找工作 新探索
官園市場,北京著名的花鳥魚蟲市場。十餘年前,老官園換址,搬到了如今的紫竹橋附近,變成了新官園市場。在新官園裏,傳統的花鳥魚蟲市場呈現出一些新變化。除了傳統售賣的觀賞魚類、昆蟲類、字畫、手串等,還大比例增加了年輕人新晉喜愛的小寵、爬寵。而這些店面的看店人也隨之更新,從五六十歲的中老年人變成了二三十歲的小年輕。這些年輕人因愛好“入圈”,在新官園裏開闢出一片新天地,將養寵賣寵作爲了他們的職業新選擇。
因愛好入圈
進入小寵、爬寵圈13年 35歲店主經營3家店面
新官園花鳥魚蟲市場共分爲兩層,每層四條通道,通道兩側分佈着一家家小店。除了大家熟知的熱帶觀賞魚、蟈蟈兒、文玩,還有數十家小寵、爬寵店。
“這是暴風雪、這是高速公路、這是牛蛇,主要看您喜歡什麼品種、喜歡什麼顏色……”27歲的於紀霖向客人介紹店裏不同品種的蛇類,有的肉粉色玉米蛇帶着白色圓斑,有的白色王蛇背脊處有兩條黑色直線,有的豬鼻蛇正在“酣睡”。
不久前,於紀霖還曾是一名平面設計師,因爲工作壓力太大,他選擇了辭職。今年7月,他來到爬寵店工作,“現在爬寵市場不錯,很受年輕人歡迎,正好我自己也對這個很感興趣,所以就來店裏了。”
談起自己能夠勝任這份工作的原因時,於紀霖微微側身,把手放在腰旁,比劃着說:“我這麼大的時候就養蜘蛛了。”他養的第一隻蜘蛛是橙巴布。“它太酷了!”後來,於紀霖陸續飼養了紅玫瑰、洪都拉斯捲毛等蜘蛛品種,家裏用一個三層貨架疊滿了飼養蜘蛛的小盒。
他的第一隻橙巴布養了十多年,如今已經離世,“我覺得人類無私的地方正在於此。明知道不會和爬寵建立起什麼感情,但在面對弱小動物時,還是願意投入精力、費心費力照顧它。”
“爬行動物最大的魅力在於物種繁多。水裏遊的、地下跑的,節肢動物、蛙類、蛇類……無論你喜歡可愛風格,還是喜歡兇猛風格,只要你能想到的,動物世界能觀察到的,你幾乎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而且喜歡就是一種感覺,有的喜歡是很難解釋的。”35歲的陳堯進入小寵、爬寵圈13年了,如今在新官園經營着3家小寵、爬寵店,是圈內的資深愛好者。他回憶,自己最初入圈源於朋友送的一隻鬃獅蜥,那時第一觀感“太帥了”。
“鬃獅蜥幾乎是最溫順的爬行類動物,也是最適合入門級選手飼養的爬寵。”說話間,陳堯從玻璃箱拿出一隻橙色鬃獅蜥放在肩頭,“它會趴在肩上不動,一直陪着你。它和人都有互動,比較乖。”
有了養殖鬃獅蜥的經驗,陳堯陸續開始飼養、繁殖豹紋守宮、蜘蛛、蜥蜴,並售賣給身邊的親朋好友。後來,家中爬寵數量越來越多,他索性在花鳥市場開了店鋪。添置飼養箱、進行造景、購置加溫設備、引進新物種……空蕩蕩的店鋪一點點被填滿,店裏的爬寵品類也慢慢增加。
如今,陳堯的店裏有蜥蜴、蛇、蛙、螳螂、蜘蛛五種爬寵,每個大類又分爲3-10個小類。提起爬寵圈,陳堯感慨:“廚師不一定喜歡炒菜,但養寵物的人一定都是因爲喜歡寵物。幾乎所有商家都是從愛好者慢慢轉變成繁育者的。”
其他一些在新官園工作的年輕人也印證了陳堯的說法。他們幾乎都是因爲自己喜歡爬寵纔會選擇到爬寵店工作。許多人都從小飼養各類寵物,有着豐富的養殖經驗。長大後,雖然學習的是不同專業,做過不同類型的工作,如今都在機緣巧合下進入了這一行。
在新官園,不少小寵、爬寵店的店員都是20至30歲的年輕人。他們通常的工作時間和普通的上班族類似,每天早九晚六到店裏上班,主要工作職責是打掃衛生、餵食寵物、接待客人等。
銷售有新法
“把玩”與“觸摸” 讓顧客與寵物建立聯繫
新官園的年輕店員有自己獨特的銷售方法。“把玩”“觸摸”幫助他們快速與顧客建立聯繫,也拉近了人與寵物的距離。一家小寵店內,年輕店員正與肩頭的蜜袋鼯互動遊戲。尖小的耳朵、圓凸的眼睛、細長的尾巴、純白色絨毛,蜜袋鼯趴在店員肩頭,沿着她的脖子、衣領緩緩爬行。
隨後,她將它從肩頭取下,握在掌心,任它用兩隻小手抱住她的大拇指,她用食指有節奏地撫摸蜜袋鼯的頭部,然後,慢慢地將蜜袋鼯遞到客人手中,客人試着一隻手握住它的身體,一隻手拿着手機拍攝視頻向朋友展示。
“唧唧、唧唧……”蜜袋鼯發出刺耳的叫聲,客人有些驚訝爲什麼會發出這樣的聲音。店員解釋道:“它跟你不熟,熟悉了就好了。”說着,她將蜜袋鼯放回自己手中,兩手交替把玩,蜜袋鼯也安靜下來。
“買小寵主要是看眼緣。把蜜袋鼯放在顧客肩上、手上讓他們感受一下,玩一玩,試試合不合拍。”19歲的李冉在小寵店做暑期兼職,每週從她手裏大約能售出10多隻蜜袋鼯。每次有客人到店,李冉都會首先詢問客人喜歡的類型、顏色,進而幫客人挑選合適的品種,向客人介紹寵物的產地、習性。她的客人也都比較年輕,年齡大多在20歲到40歲之間。
“盤玩”銷售法不僅適用於小寵店,而且也是爬寵店的“破冰”方法。不遠處的另一家爬寵店內,一個年輕的店員正在“盤玩”着一條粉色小蛇。只見店員從塑料盒中取出小蛇,輕輕握於指間,任小蛇細長的身軀蜿蜒向前,兩手緩慢交替,小蛇便在手掌和半空中輕盈遊動。
年輕的來客試探性地伸手,手指剛觸碰到小蛇身軀就立即撤回,卻又忍不住再次伸手,順着小蛇的背脊撫過,光滑的觸感帶來了別樣感受。
爬寵店店主陳堯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開店初期,平均每天都要有10位客人會被店裏的蜥蜴、蛇等動物嚇到,忍不住尖叫。如今有了年輕店員邊盤玩爬寵邊給顧客做介紹等多方面努力,大家對爬寵的接受度也在不斷提高。“顧客的‘尖叫頻率’也明顯下降了不少,可能10天也不一定會再遇到一位尖叫的客人。”陳堯說。
陳堯表示,大多數人看到蛇類動物的第一反應是害怕,擔心它們有毒、會咬人等等,這也是爬寵銷售的一大難題。但如果客人到店後,店員能引導他們觸摸小動物,可以一定程度上消除這種心理,這也提高了大家對爬寵動物的接受度。
市場漸成熟
年輕人對爬寵的接受度越來越高
龍貓、倉鼠、蜜袋鼯、鬃獅蜥、豹紋守宮、樹蛙、玉米蛇、王蛇、豬鼻蛇……近年來,呆萌、可愛、乖巧的小型寵物,獨特、新奇、觀賞性強、把玩性高的爬行類動物,正在成爲年輕人的新寵。
25歲的於曉婷是一名爬寵愛好者,曾飼養過捕鳥蛛、蜈蚣、蠍子等不同品類的爬行動物。因爲家人怕蛇,她一直沒有機會飼養自己喜歡的玉米蛇。好不容易徵得家人同意,她帶着期待走進了新官園的一家爬寵店。
這家店鋪大約二三十平方米,貨架上陳列着一層層白色塑料小盒,餵養着不同種類的蛇、蜥蜴、蜘蛛幼苗;幾個大型玻璃缸內有枯木、沙漠等景觀,飼養着成熟後體型較大的蛇類動物。
見客人進店,年輕店員積極上前詢問:“您想要什麼顏色的玉米蛇?”得知於曉婷偏好白色,他從貨架上抽出一個塑料盒,打開蓋子展示。隨後,他介紹起不同蛇類的習性,以及養殖方法:定期進行餵食、更換墊材、清水,每週用小鼠餵食1次,餵食後儘量3天內不要把玩。
於曉婷此前常到新官園購買蜘蛛,也帶朋友來買過蜘蛛。這次,她花費大約600元購買了一條玉米蛇。北青報記者觀察發現,相比於觀賞魚等店面,小寵、爬寵店的客流比其他店鋪更大,客源也更加年輕化。中小學生、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常常在店裏諮詢、選購。
00後大學生黃景逸是一名爬寵愛好者,也是新官園的常客。他有段時間幾乎每週都會來此購買小鼠,餵養家中的白化紅玉米錦蛇、帕布拉奶蛇和蜥蜴。即使不買東西,他也習慣經常到新官園逛逛,看看是否又有什麼新奇的物種上市。
黃景逸從小就喜歡小動物,更偏愛“長相特殊的小傢伙”。小學二年級,他飼養了自己的第一隻爬寵——蛙眼守宮。後來,他陸續飼養了豹紋守宮、玉米蛇、姥爺樹蛙等不同種類的爬寵。
“爬寵的長相大多很特殊,每個品種都有自己的特色。相比於貓貓狗狗柔軟的觸感,爬寵更多還是觀賞上的享受。”黃景逸說,很難解釋喜歡爬寵的具體原因,但看着它們常常會有一種特殊的感覺。有時,他趴在缸前能看一天,整個人都覺得特別的放鬆。
從爬寵的動作判斷當前環境是否合適,是否需要調整改進,儘可能爲它們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這也是對生命的尊重吧。”黃景逸說。
黃景逸表示,最近幾年,貼吧、b站等網絡平臺有關爬寵的視頻越來越多,身邊對此感興趣的朋友在瞭解後也開始嘗試飼養爬寵,感覺大家尤其是年輕人對爬寵的接受度越來越高。
職業新選擇
把愛好發展成爲“職業目標”
近年來,小寵、爬寵成了一個以年輕人爲主的新圈子。有年輕人剛剛入門,是圈內的新手買家,有的年輕人已經從愛好者進階爲繁育者,成爲了新手賣家。他們讓愛好成爲賺錢的方法,也發展出了更長遠的“職業目標”。
進入爬寵圈後,於紀霖發現這是一項有利可圖的生意。他花幾千塊購買一公一母兩隻蜘蛛進行交配,它們可以繁殖出幾千只蜘蛛幼苗,半年後長成亞成體,每隻蜘蛛可以獲得幾百上千的利潤。於是,他在兩年前開始大規模飼養蜘蛛。
安濤決定從單純的養寵愛好者轉變爲繁育者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爲了賺錢。今年22歲的他,小學四年級時飼養了自己第一隻爬寵——鱷龜,此後他還養過蠍子、蜘蛛等。上個月,安濤剛花1000元購入了玉米蛇中較爲昂貴的一個品種——紅背,他計劃着再收購一條母蛇進行交配。“蛇類養殖並沒有太多技術難點,最重要的是基因挑選。”安濤解釋說,“基因不同,顏色不同,售價也不同。所以需要挑選優質基因繁殖出優良品種。”
繁育養殖可能是爬寵愛好者由普通轉向資深的一條進階路線。有着豐富繁育經驗的陳堯表示,動物繁殖是一個等待的過程。比如,如果將兩隻成年蜥蜴進行交配,它們會在一個半月到兩個月時間內產卵,將卵放在孵化箱內,幼苗在2個月到3個月破殼而出,變成一隻小蜥蜴。2-3天后,將小蜥蜴從孵化箱拿出,經過開食等環節,再一步步將它飼養長大,成爲一隻成年蜥蜴。
“這就是動物養殖的樂趣。”陳堯感慨,幼苗破殼是動物養殖過程中最讓人着迷的瞬間。在一定時間一定溫度下,蛋殼上突然劃出一個小口,幼苗從殼內竄出,四處亂跑。那時,他感到自己的心臟在胸腔內怦怦直跳。
養殖爬寵後,陳堯學會了靜下心去觀察,性格也變得溫和了許多。最明顯的一個改變是——他如今說話的語速變慢了不少。陳堯說:“動物養殖就是把金錢換成了它們,把時間換成了經驗。相比於開店,我更想做一個繁育者。”
(於曉婷、黃景逸、李冉、陳堯、於紀霖、安濤爲化名)
本版文並攝/本報記者 陳靜 實習生 丁思薇
統籌/林豔 張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