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把握市場脈搏 國產電影“封神”票房

羅賓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3年08月16日 08 版)

今年暑期,氣溫燥熱,電影市場同樣火爆。《消失的她》《長安三萬裏》《八角籠中》《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以下簡稱《封神》)《孤注一擲》等國產電影接連取得票房佳績,不算熱門的動畫片《茶啊二中》,甚至比好萊塢巨星湯姆.克魯斯領銜主演的《碟中諜7:致命清算(上)》多賣了3000萬票房。全面告別“國產電影保護月”後,國產片在與進口大片的暑期對決中大獲全勝。

深究原因,除了影片質量優秀、電影工業日漸成熟之外,國產電影的文化內核越來越讓觀衆接受也是一大重要因素。其中,部分電影對中國傳統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創新,與影片內容完美契合,並且取得了“1+1>2”的效果。近期備受好評的《長安三萬裏》和《封神》,就是兩個典型案例,利用傳統文化元素把握住了市場脈搏。

其中,《長安三萬裏》是追光動畫的最新作品。早前,追光動畫瞄準神話傳說IP,多年如一日深耕國風特色,以白蛇傳、哪吒等故事爲原型,開發出了不少佳作。然而,正當觀衆期待白蛇青蛇的故事走向時,追光動畫出人意料地拍攝了這部更加“現實”的《長安三萬裏》,排除幻想元素,聚焦真實歷史和人物。電影以史詩般的視角,通過描寫唐朝詩人李白和高適的友情,勾勒出一幅盛世畫卷。

作爲一部動畫作品,《長安三萬裏》沒有用誇張的方式神化古人,反而選擇偏重寫實的描繪方式。李白和高適的第一次登場,因爲全無“濾鏡”,甚至讓部分觀衆大跌眼鏡。而在寫意的方面,電影則讓《唐詩三百首》中的名篇“活起來”,片段性地展現給觀衆。唐詩不僅可以朗誦,在電影中還成爲充滿想象力的畫面。

通過寫實與寫意的結合,片中的李白既有才華橫溢的一面,也渴望被看見、在選擇中犯錯;高適不善言辭兢兢業業,但終於等到大器晚成的一刻。史詩的敘事、真實的還原,還有觸達廣大觀衆的文化元素,使得《長安三萬裏》成爲追光動畫的最賣座電影。

相比《長安三萬裏》對傳統文化的昇華創新,同樣成功的《封神》則選擇了大膽改編。

在內地電影突飛猛進的10年中,觀衆見識了許許多多的封神故事,這些電影有真人出演,也有二次元“魔改”,真正配得上“封神”二字的鳳毛麟角。在觀衆看到成片之前,烏爾善導演的這版《封神》,是一部每逢氣候變換,便會低調宣傳一次的“節氣電影”。遲遲未能上映、關鍵演員祕而不宣,讓很多人質疑這部電影究竟有幾分成色。可貴的是,漫長的等待背後,是主創的精細打磨,據本片編劇曹升透露,上映版本的劇情采用了第18版劇本,而這一版劇本,正是一次對封神故事極其精彩的重構。

在劇本不斷改編的過程中,《封神》從俗套的“曠世絕戀”變成精彩的“質子寓言”。紂王從工具人式的昏君變成野心勃勃的梟雄,妲己從背鍋的“紅顏禍水”變成兼具動物性和人性的“哈基米”。從票房看,這些大膽改編無疑是成功的。從開局不利,到漸漸被觀衆欣賞,再到逆勢翻紅,《封神》通過新穎而深刻的情節,與觀衆實現了雙向奔赴。影迷們期待《封神》後續兩部的發展,有人借用電影情節戲稱:“聞太師回朝的車票,有了。”

《長安三萬裏》和《封神》,以殊途同歸的方式證明了傳統文化的號召力。它們或是守正創新,或是大膽改編,進一步喚醒了中國古老IP的商業價值,也勾起觀衆的觀影趣味。最重要的是,兩部電影找到了更適合中國觀衆體質的傳統風味,兼具娛樂性和藝術性。相信不遠的未來,我們會有更多超越《指環王》們的出色作品。這既需要大力發掘中國已有的“文化富礦”,也需要更多新鮮血液加入產業、勇敢探索。

2023年08月16日 08 版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