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生 趙雪霏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想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3年08月16日 04 版)
陶淵明筆下的“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牛伯漢在北京郊區感受到了。
走進北京市昌平區的麥浪農場,一段小路初極狹,復行數十步,終於“豁然開朗”。田間小路四通八達,偶有雞鳴與犬吠,柵欄和紅磚將一片農場分割得整整齊齊,這裏的每一塊地,都有一個主人。牛伯漢和“菜友”們正在給秧苗施肥、除草、澆水,摘下菜品放進菜籃,似乎汗水和時間正隨着泥土的芳香流走。
這個暑假,真人秀《種地吧》熱播,成爲一些人就餐時的“電子榨菜”,也讓人們關注到大都市裏的小菜園。北京市通州區新潞農莊開闢了70塊共享菜地,邀請市民認領;上海市有各類共享農場200餘家,讓都市人過上“城五鄉二”的生活。海南連續兩年召開共享農莊大會,助推鄉村振興。
眼下,共享菜地正在多地鋪開。
做個農場主,種地收菜,不亦樂乎
牛伯漢在北京一家公司做宣傳工作,很喜歡養些花花草草,“看到自媒體上一些年輕人租的共享菜園,不僅能種菜,還能帶家人朋友採摘,自己也想試試。”他是麥浪農場的第一位客戶,今年2月,他一口氣租下了3塊菜地。
宋琳是這片地的經營者,換句話說,她是“包租婆”。麥浪農場將整片農場劃分爲若干個小方塊,像牛伯漢這樣的種菜愛好者可以租種一塊甚至多塊菜園,實現蔬菜的自給自足。“大家想體驗田間野趣,共享菜園越來越火。”宋琳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梳理發現,共享菜地主要有3種經營模式:自種地、半托管地、全託管地。以麥浪農場向顧客出租的基礎面積25平方米爲例,“自種模式”每年收費1000元、“半托管模式”每年收費2000元、“全託管模式”每年收費3000元,運氣好的話,全年能生產蔬果約300斤。
要想收穫,耕者必須要關心菜苗長勢、土壤營養、溫度、溼度。“自己上手才知道有多費勁。翻土、育苗、施肥,一干就是大半天,手都磨出泡了。”牛伯漢說。
土地珍視勤勞的人,牛伯漢經歷了幾個月的田間勞作,也體會到了豐收的喜悅。他把親手栽種的西紅柿、茄子、辣椒端上了餐桌,當看到盤子裏的蔬菜被一雙雙筷子夾光時,他更是把經營菜地當作了生活的一部分。
“共享菜園”式農場,在上海近郊區成爲年輕人休閒的新選擇。
上海“快樂衆共享農場”有兩處基地,分別在閔行區和青浦區,整個農場有80畝土地。許多駕車通勤的年輕人回家時都會路過,“試想,在辦公室忙一天,傍晚還能順路來農場摘點蔬菜回家,是何等閒適。”這家農場的工作人員李惠說。
開業不到一年,“快樂衆共享農場”吸引了超過500位上班族,大部分是教師、醫生、創業者等工作較爲忙碌的職業。一位教育機構的副總裁,會在閒暇時組織朋友和學員搞團建,採摘蔬果。
在湖北省武漢市的郊區,徐志霞承包的是有甜農場,在她看來,顧客們來租地,更多是爲了喫安全、健康的蔬菜。前段時間,一位中醫食療領域的視頻博主聯繫她的農場,借景拍了一期蓮米荷葉粥的食療視頻。此後,這位視頻博主每次來農場,都會摘一些蔬菜帶回去。
在小紅書、抖音等短視頻平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曬菜園,記錄植物的成長,通過帶城市中的人“雲逛菜地”,吸引了上萬粉絲。有些人在菜園找到了愜意的管理工作,也有像宋琳、徐志霞一樣的年輕人承包幾十畝地,創辦了屬於自己的農場。
在寸土寸金的一線城市中,共享菜地讓年輕人實實在在感受到返璞歸真的純淨生活。
農作物的成長,是對耕耘者的回饋
種地讓年輕人也懂了一句老話——看天喫飯——體會了耕者的不易。
8月初,北京迎來一場特大暴雨,門頭溝區、房山區受災嚴重,位於昌平區的麥浪農場也未能倖免。
“你看,雨把瓜秧泡囊了,沒成熟的也不能繼續生長了。”宋琳拿西瓜舉例說,但其實整片菜園的蔬果都加速了衰敗。菜園裏的豆角支架被砸得東倒西歪,熟透的西紅柿也整顆爛在了地裏。沒有大棚,露天種植的蔬菜只能任由雨水拍打,還好二伏天已過,秋季農作物要開始種植了。
除了採摘和出租菜地,麥浪農場的盈利方式還包括親子活動營,能夠幫助宋琳減少天災的損失。大人和小朋友一起採摘,學習育種知識,在大自然中感受城市的呼吸。
徐志霞在創辦有甜農場之前,做了4年的專職寶媽。她關注生態農業領域已有10餘年,打算用原生態的方式種出一些健康的食物,於是將熱愛發展成事業。
她給顧客定的租金爲每年30平方米988元。徐志霞說,之所以取名“有甜農場”,是因爲原生態種植的食材,會有點自然的甜味。
有甜農場可以種29種蔬果,紅彤彤的西紅柿掛在花梗上,生菜的葉瓣盡情地享受陽光,豆角架上的豆莢顆顆飽滿,每天中午,她鑽進荷塘裏採下晚餐要喫的蓮蓬,伴着蟬鳴滿載而歸。“來農場就會打起精神,比在家裏休息帶勁。”經營農場雖辛苦,但卻是徐志霞理想的工作狀態。
今年4月,徐志霞開始籌備野生廚房,租客們摘完菜直接烹飪。有的小朋友不愛喫豆角,但剛剛摘下的新鮮豆角經過野生廚房烹飪後卻很香,有人笑着說:“小孩兒終於不挑食了!”
4個月過去,野生廚房已經成爲農場中最吸引客戶的項目之一。徐志霞建立了一個擁有26個租戶的園主羣,每次採摘、烹飪後大家都在羣內分享。有客戶跟徐志霞說,在半開放式的廚房做十幾個菜也不會感到疲憊。
起初經營農場時,最累是種苗,“從早上6點半到農場,就一直蹲地裏,晚上10點半纔回家。”徐志霞回憶。好在今年的湖北風調雨順,各類菜品都有了不錯的收穫。
種地是最樸實的投資,農作物一點一滴的變化都是土地對耕耘者的回饋。“看着這些小苗雛形,真的好欣喜!”徐志霞在她的社交賬號中寫道。
盤活近郊土地,助力鄉村振興
共享農場的價值,不僅有休憩身心的功能,還成爲助力鄉村振興的方式。
週末時,上海“快樂衆共享農場”最多能迎來2000人。收租只是其盈利途徑之一,近期,這家農場還在徵集“100種農業體驗”的項目,推出餵動物、採摘園等付費活動。
“共享農場是基於傳統種植方式的創新。”李惠說,通過半年的調研,他們瞭解到上海16個市轄區的很多居民,都希望擁有一片農場。“這有助於盤活近郊土地,在保障蔬菜供應的同時,也能讓周邊居民體驗農耕文化。”李惠說,未來會打造一個App,邀請同行入駐,建立起共享農場聯盟。
隨着國家《關於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的下發,共享農場成爲新的發展風口,可以說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方式。
在成都市棋田村,冬水壩農場通過“孵化”共享菜園,吸引城市居民下鄉;2022年,武漢市黃陂區木蘭花鄉憑藉其獨特的文化旅遊優勢,建設共享精品菜園,推動傳統農耕業向新興服務業轉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疙瘩泉村通過農旅融合與特色種植模式結合,盤活村民手裏的閒置土地,僱傭村民管理共享菜園,增加村民收入。
在徐志霞看來,全國越來越多的共享菜園將農村和市民連接了起來。市民認領一畝三分地後當“園主”,農民變股民、閒置土地變菜園、消費者變投資者,實現共享、共建、共贏。
“大家對種菜有熱情,但許多人並不瞭解農村和種田種菜的要求,也不會鬆土播種、水肥管理等技術。”徐志霞認爲,當共享菜園園主發展成一定規模後,應該請有實際生態農業種植經驗的農民來給“園主們”教授技術,這樣既能給村民增加收入,還能幫助顧客提高種植效率。徐志霞說,這是一舉兩得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