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我總是作爲一名觀衆,遊走在故宮充滿歷史底蘊的龐大院落與富蘊人文氣息的各種展覽之間,駐足流轉間無不對這座人文歷史的寶庫飽含浪漫主義式的構想。此次再來故宮,我將完成從一名‘觀衆’到‘故宮人’的轉變。”來自澳門的鐘俊傑發出這樣的感嘆。
今年夏天,38名粵港澳青年來到故宮博物院的14個部門“上班”。8月25日,他們爲期六週的“粵港澳青年故宮實習計劃”將結束。
故宮已接待百餘名粵港澳青年實習交流
自2005年起,故宮每年都接收港澳大學生在此實習。2017年起,故宮與粵港澳三地合作,共同舉辦“粵港澳青年故宮實習計劃”,每年接收來自粵港澳三地的優秀青年在故宮進行深度實習活動。
“我早在高中時便了解到‘粵港澳青年故宮實習計劃’,對此非常感興趣。聽說今年的實習計劃後,我便迫不及待地遞交了申請表。”澳門青年陳彥蓓本科就讀於南京大學考古學系,經過簡歷篩選和線上面試後,她如願獲得在故宮實習六週的機會。
就讀於香港中文大學的香港學生黃君怡一直以來都對中國傳統文化、文學、藝術深感興趣,今後打算投身文博相關工作。“故宮是我夢寐以求的工作場所,這次到故宮實習,不僅實現了我的夢想,還給了我一個難得的學習機會,讓我可以深入瞭解傳統文化以及一家博物館到底是如何運作的。”
此前三屆“粵港澳青年故宮實習計劃”,累計接待126名粵港澳青年在故宮進行實習交流。“我在前幾屆也擔任過指導老師,現在還跟這些同學保持密切聯繫,關注他們申請到了什麼學校、找到了什麼樣的工作。”實習指導老師、故宮博物院文創事業部副研究館員鐵錚說,“該實習計劃以故宮爲橋樑,與粵港澳的同學們建立了一個很好的溝通機制。”
學會“望聞問切” 與文物“零距離”接觸
每天8點半,陳彥蓓都從神武門進入故宮,穿過黃瓦紅牆,沿着內金水河,到達她所在的實習部門——文物保護標準化研究所。
在這裏,陳彥蓓學會了對文物的“望聞問切”。在實驗員的指導下,她對巴里坤縣團結東路清代墓出土的絲質文物樣品進行顯微鏡觀察,“這批絲線的工藝以及病害情況在顯微鏡中清晰可見”。
香港青年張仲倩則在世界遺產監測部老師的指導下,開展了東西六宮外檐門窗專項調查與評估工作。“絳雪軒位於故宮御花園東南側,面闊5間,主體部分明間開門,次間、梢間爲檻窗。門窗爲楠木本色不加油飾,與柱、框、梁、枋的斑竹紋彩畫相得益彰,是皇家宮苑中不可多得的藝術代表。”經過了一個多月的實習,張仲倩已經對故宮的門窗形制有了一定了解。
曾就讀於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的她,過去四年在大學裏的學習,以課堂授課和小組作業爲主,實地考察項目不多。“繁多複雜的建築專業術語是困住我的第一道難關。”張仲倩坦言,此次實習,她有收穫也有挑戰,“在故宮實習讓我有機會了解到文物保護一線工作者的工作環境,使我對中國傳統建築木作知識有了進一步認識。”
成爲故宮“講解員” 接待香港青少年
在實習的過程中,他們已經不知不覺地完成了角色轉變,很多人成爲故宮“講解員”、文化傳播者。
“還記得實習的第一週,我們就接待了一羣來自香港的青少年,帶領他們認識故宮,穿梭在黃瓦紅牆中講述這裏發生的故事,利用模型來展現故宮建築的獨具匠心。整個遊覽過程中,許多學生對故宮的點滴都很好奇,常常向我發出提問,哪怕是頂着烈日也絲毫沒有減退他們的熱情。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香港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對學習歷史知識的熱情。”在文創事業部實習的劉玳菱說。
故宮博物院宣傳教育部工作人員李穎翀介紹,他們組會承擔故宮講解和接待任務,在他們組實習的黃君怡同學,第一項工作就是講解。“我們給她講解資料後,她很快就熟悉了講解內容。從太和門到御花園這條路線,她走了十幾遍。那時正值高溫天氣,走到最後,她說已經對故宮的熱沒有感覺了。”李穎翀說。
不僅是現場講解,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畢業的澳門青年梁志德,還參與了“志願者講國寶”系列視頻製作。“我完成了前期拍攝和後期製作,視頻內容分別爲石鼓館的石鼓介紹、故宮與西藏文物聯展。我在製作過程中深刻了解到石鼓在歷史上顛沛流離的命運,同時也瞭解到從前故宮的文物是如何南遷、西遷、東歸、北返。作爲新來的‘故宮人’,我有責任向大衆宣傳保護文物的重要性。”
有實習生將入職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今年共有來自粵港澳三地的38位青年參與了本次實習計劃,其中包括香港青年16名、澳門青年16名、廣東省青年6名。實習計劃爲期六週,8月25日將舉行結業式。
結業這天,將是他們依依不捨的一天。
“還記得‘粵港澳青年故宮實習計劃’的前輩跟我說過,經歷過在故宮的實習,你會把‘去故宮’說成‘回故宮’,不再把自己稱作實習生,而是‘故宮人’”。陳彥蓓說,實習的日子一天天過去,她對故宮的感情也逐漸加深,看着文物保護標準化研究所裏的“故宮人”,爲文物保護標準化以及文化遺產保護事業貢獻智慧和力量,讓她堅定了自己研究文物和學習文化遺產的志向。
他們中不少人,有北京故宮和香港故宮的雙重求職經歷。
張仲倩將於今年9月入職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文物修復方向的博物館見習員。“此次交流實習給我提供了親身參與文物保護一線工作的機會,加深了我對文化遺產保護的認識,使我對文物保護行業有了更立體的瞭解。”
黃君怡是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義工。“由於這重身份,我來到北京故宮的時候更有一種親切感。在故宮展覽室參觀時,我時常能看到一些曾借展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展品。每當看到這些展品時,我都會覺得特別親切。這些展品雖然不會說話,卻無聲地使兩地在文化上產生了緊密聯繫。”黃君怡說。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正門前的廣場上,以玻璃設計了一條金水河。黃君怡說,“兩條金水河在南北兩個地方遙相呼應,而我又在這兩個地方都工作過,這對我來說是特別難得的回憶。回到香港以後,我走進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看到正門前的金水河,一定會再次想起在北京故宮的美好經歷。”
“該實習計劃爲文物保護工作提供了一個公衆參與平臺,不僅爲故宮注入了熱愛文化遺產的新鮮活力,更重要的是把我們的實際工作展現給這些熱愛傳統文化的年輕人,加深了他們對當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理解,這樣對他們將來可能把興趣轉化爲事業,具有一定幫助。”故宮世界遺產監測部工作人員牛鐦說。
新京報記者 郭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