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27日兩天,來自廣州16所中學的高中學子們,在鎮海樓下的廣州博物館裏,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對決。
這是由廣州博物館主辦的辯論賽的現場。兩天裏,這些朝氣蓬勃的學生們脣槍舌劍,展現着青春的思辨。
旁側的展廳中,蒜頭壺、銅薰爐、渾球儀、日晷鍾……一件件文物吸引着紛至沓來的遊人,構成羊城夏季一道別樣的風景。
2023年的暑期已經進入尾聲,在這個多雨而溫熱的季節裏,廣州的各家博物館入館人次紛紛創下新高,而各館也紛紛使出渾身解數,設計出花樣繁多的項目、活動。遊客和博物館的“雙向奔赴”已經成了潮流。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卜松竹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維宣(除署名外)
強化配套 助力提升“探館”體驗
“2023年7月1日-8月28日參觀人數:鎮海樓112047人次,仲元圖書館23319人次,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紀念館33819人次,三二九(起義紀念館)2769人次”,廣州博物館副館長朱曉秋表示,今年暑期的這組數據,不僅較之2022年同期增長巨大,與2019年比也是增幅明顯。位於越秀山上的鎮海樓、仲元圖書館兩個展區人數多了2萬多人次,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紀念館入館人數更是增加了兩倍多。
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紀念館館址位於“國保一號”三元里平英團遺址。過去由於館舍空間等限制,並不能算是廣州城內的“頂流”近代史景點,今年爲何驟然“升溫”?“我認爲有兩方面的原因:一、2021年後,我館加大了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紀念館的人員投入,開展了很多的活動,二、白雲區非常重視三元古廟,週末開通了一輛公交專線”,朱曉秋表示,“所以暑假期間,週末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紀念館的參觀人數都是在2000左右。”就在上個星期,館方又發佈招聘啓事,爲這裏招聘負責宣教活動策劃與執行的小夥伴,準備進一步擦亮這塊金字招牌。
暑期,去花城廣場的廣東省博物館(以下簡稱粵博)“探館”可以說是“一票難求”。記者曾經在七八月間的多個時段進入粵博售票系統預約,發現“約滿”成爲常態。據館方提供的數據,7月1日至8月22日,粵博總到訪觀衆614585人次,平均每天約13657人次,其中省外觀衆150592人次,佔24.5%。這個日均入館數,實際上已經超過了粵博之前設定的“8000+1000”(即面向散客觀衆放出8000個名額,另外1000個名額則針對團體觀衆)的預約限額,相當趨近於粵博每日14500人次的接待能力極值。僅7月入館人數,就比2019年同期多了約12萬。
爲了滿足強勁的觀衆需求,粵博也增加了多種服務手段,如在暑期推出了9天的夜間開放,配合舉辦音樂會、策展人導賞、情景演出等多種活動,吸引了超過3.7萬名觀衆。
玩法百變 博物館吸引力大增
“暑假已經進入倒計時,我館親子研學活動也已在上週末告一段落,7月10日至8月20日,正值酷暑盛夏,即使天氣炎熱,也擋不住大家參與研學的熱情。41天的時間裏,我們陪伴着1600多個親子家庭,在陳家祠中過了一個特別的暑假。見證着他們在百年古祠內探索嶺南文化的奧祕,動手體驗廣彩、廣繡、剪紙等傳統工藝,感受其中所蘊含的工匠精神,也在這座古色古香的建築中度過了一段美好的親子時光。”這是8月22日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陳家祠)在官方微信公衆號上發表的一段溫情脈脈的話。它又將我們帶回到剛剛過去的那段暑期中。
據館方提供給本報的數據,七八兩個月,共有451783人次的觀衆走進了這座“嶺南建築藝術大觀園”,而如橫跨暑期的親子研學活動這般序列化、體系化的活動設計,是拉動客流量增長的重要手段。結合陳家祠落成130週年,館方舉辦了文創設計大賽和攝影大賽,聯動設計、攝影等多方面的專業資源,助力祠堂進一步“出圈”。館方還上新了文創雪糕,在8月延長了開放時間。
“一日黃埔生”“特別的一課”“重走東征路”“紅色實踐隊”“小小宣講員”……暑期裏,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推出的一系列公衆活動熱度高漲。學生們走進復原的黃埔學生宿舍內部,觀摩內務整理,親自體驗“打綁腿”、疊“豆腐塊”;在多個革命史上重要的史蹟點中,回溯黃埔師生的軍事實踐與精神磨鍊,感悟他們如何從稚嫩的年輕人,成長爲革命的棟樑。
在這些精彩活動的加持下,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7月1日到8月28日總入館人數達到了522907人次,特別是從7月中旬到8月下旬,幾乎每週入館人數都在6萬人次以上。
厚積薄發 新業態給遊客帶來驚喜
實際上,今年暑期博物館的火爆早有端倪。農講所紀念館宣教部主任柯楚彬告訴記者,今年上半年(1月-6月)參觀接待總人數60.36萬人次,超過2022年全年參觀接待數,比2019年同期的23.76萬人次也高出了一倍多,“從預約系統的情況來看,非團體遊客中,外省籍遊客比廣東省內遊客還多一點。”而暑期入館總人數約29萬人次,比2019年同期的16.1萬人次高出近一倍。今年是農講所紀念館建館70週年,“所得·所見”項目讓館藏文物的幕後故事走出文物庫房;紅牆依舊 ——“我和農講所的故事”展讓70年間的人和事重現;歷史悠久的番禺學宮開筆禮教孩子們寫好人生第一個“人”字……在這處全國聞名的紅色地標裏,紛至沓來的遊人體驗着種種意想不到的驚喜。
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含春園)提供的數據同樣亮眼——7月參觀人數:64694人次,團隊1085批。舉辦活動63場,參與活動1782人次;8月參觀人數:50379人次,團隊508批。舉辦活動66場,參與活動1282人次。 一些文博新業態的逐步成熟爲暑期的熱度做了鋪墊。如博物館的夜間開放,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在今年暑期“超長待機”,每週五週六開放時間延長至晚8:30,爲大家帶來了13個精彩夜場活動。暑假期間,超18萬名遊客來帥府參觀,13個週末夜間時段打卡的遊客就達到1.5萬餘名。
“王墓,7月:132585人次;8月(截至8月27日):137823人次。王宮,7月:138701人次,8月(截至8月27日):134931人次。”——這是南越王博物院院方給記者發來的一組數據。對於這所擁有兩大展區的博物館來說,南越國宮署遺址所在的王宮展區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知名度和熱度較之南越文王墓所在的王墓展區有較大差距,而從今年暑期的數據來看,兩大展區參觀人數幾乎持平。今年8月中在王宮展區舉行的“南博之夏·古風露營季”活動融合了時下最熱門的博物館研學和室外露營等主題,以輕鬆、愜意的形式爲參與家庭留下美好的夏日博物館記憶。類似的全新產品業態不僅給觀衆以新體驗,也進一步激活了博物館的存量空間,增厚了博物館的供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