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報(記者 塗瀚文 趙熠如)今年夏天,文旅市場迎來“最火暑期檔”,不少景區“趁熱”推出文旅新玩法,憑藉特色體驗與文創博得遊客青睞。旅遊平臺數據顯示,暑假期間國內市場較2019年實現全面增長,研學遊、沉浸式體驗、“反向旅遊”等成爲消費熱點。
“博物館熱”持續升溫
今年暑假,各大博物館成了文旅市場的“頂流”。在攜程平臺各景區類目中,博物館門票預訂量超越主題公園位居榜首,暑期博物館類景區門票預訂量同比去年增長兩倍。北京、西安、南京等熱門旅行城市均有多家博物館出現“門票秒空”的盛況,不少遊客對此表示,心儀的博物館“一票難求”,給出遊帶來了挑戰。
“提前半個月全家人就每天掐着點搶北京故宮和國博的票,好不容易約上了,這才安排的機票、酒店。”瀋陽的遊客王先生告訴中國商報記者,他從今年五一就計劃帶孩子到首都逛博物館、遊覽名勝古蹟,沉浸式感受傳統文化、陶冶情操,但是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等景點非常考驗手速,因此一再地推遲遊玩計劃。
也有遊客另闢蹊徑,根據自身的興趣,選擇參觀相對冷門的專題類博物館、名人故居,如北京中央禮品文物管理中心、中國紫檀博物館、齊白石舊居紀念館等。美團、大衆點評數據顯示,7月以來,“小衆博物館”關鍵詞搜索量同比增長935%,攻略筆記數量增長224%。
在持續升溫的“博物館熱”之下,各地文博場館多措並舉,借力互聯網平臺進一步優化服務。多家博物館在暑假期間取消了週一閉館的慣例,並推出延時參觀服務、夜場專題活動等,爲遊客提供更多的參觀機會。美團文旅研究院院長路夢西對此表示,“博物館熱”折射出深厚的文化自信,行業參與者需不斷創新供給、優化服務,通過線上線下合力,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文化需求。
個性化主題遊走紅
“博物館熱”背後是井噴式增長的研學遊需求。今年暑假,積壓三年的“遛娃”需求終於得以釋放,讓孩子行萬里路、增長見聞的“單飛”或親子研學項目成爲了旅遊市場最熱門的主題之一。
攜程數據顯示,今年暑期研學遊報名人次較去年增長了兩倍,該平臺上的歷史人文、科學探索、親近自然品類訂單數較2019年都有大幅度增長。在國內研學產品中,北京、內蒙古、青海等地研學產品銷量排名靠前,其中北京一地的遊學、研學產品報名人次與疫情前相比增長了近兩倍。
爲了提升研學遊的“含金量”,讓孩子們真正學有所得,一些文博機構與研學機構、教育機構深度合作,專門開發了面向博物館研學團的課程與體驗項目。例如,中國紫檀博物館在暑假期間接待了多個以中小學生爲主的研學團,爲其提供紫檀文化講解、檀雕技藝展演、榫卯拼裝體驗、館長合影等豐富體驗。
此外,“課本遊”“訪古之旅”“反向旅遊”等個性化旅遊線路也成爲不少遊客的新選擇。有人把語文課本變成了旅行地圖,身臨其境,重溫那些年背誦過的名篇佳句;有人“跟着詩詞去旅行”,帶着情懷打卡潼關古城、古梁園遺址、瞿塘峽、洞庭湖等“詩人同款”;有人避開人潮、遠離喧囂,前往小衆目的地享受高性價比的酒店、餐飲等。
去哪兒大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今年暑期,冷門目的地城市酒店預訂量同比2019年增長1.2倍,中高星酒店預訂量漲幅超1.5倍。儋州、鶴壁、臨滄等地高星酒店預訂量同比2019年增長超2倍。據去哪兒大數據研究院研究員肖鵬分析,選擇非著名旅遊小城“反向旅遊”是新時代的出遊方式,在不久後的十一也將成爲更多遊客的選擇。
文旅新玩法“出圈”
“現在的博物館、景區變得越來越會玩了,時隔多年再次打卡南博,多了新的驚喜。”北京遊客小莫在社交平臺分享了自己遊覽南京博物院的經歷,除了觀賞館藏文物大飽眼福,她還品嚐了雙魚瓶雪糕,收穫了造型精美的芙蓉石蟠螭耳爐冰箱貼和蓋滿博物館印章的集章本。
隨着旅遊市場的蓬勃復甦,不少遊客表示,在旅途中遇見了不少新鮮事兒,從五花八門的文創到精彩的沉浸式體驗,這些文旅新玩法令他們眼前一亮。
比起拍照留念,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用自己的方式記錄旅行——在博物館看完展覽,再逛逛文創店“把文物帶回家”。前不久,甘肅省博物館以銅奔馬、鯢魚紋彩陶瓶、紅陶人面像等文物爲原型的“顯眼包”毛絨玩具火爆全網,爲蘭州旅遊業贏來不少關注。南京博物院的卡通國寶印章把館藏文物變成了表情包,更貼近參觀者的生活。
沉浸式體驗的熱度也在持續攀升。去哪兒平臺顯示,今年暑期沉浸式文史景區熱度環比6月增長2.7倍,該平臺較爲熱門的沉浸式景區包括無錫靈山小鎮·拈花灣、西安長安十二時辰街區、洛陽洛邑古城等。消費者表示,七夕遊洛邑古城,與扮演織女、紅娘的工作人員對詩,完成打卡任務後讓月老繫上姻緣紅線,再穿着唐制漢服拍一套夜景寫真,這趟“穿越之旅”是一次獨特而難忘的體驗。
業內人士認爲,層出不窮的新場景、新玩法有望助力更多旅遊景區“破圈”發展,進一步釋放文旅市場消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