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泥於傳統演出形式、打破劇場演出空間限制,演藝新空間正成爲演出市場新頂流。熱門商圈、文化園區、實景街區,隨處可見。這一次,演藝新空間在服貿會上“盛裝”閃現,將精彩劇目搬進展會現場。經過多年沉澱,演藝新空間逐步在城市間落地,業內人士認爲,演出舞臺與公共空間的結合,在突破傳統演出場景的同時,也利於文化資源在線下場景中發揮引流作用,推動文旅商融合發展。
跨場景重塑觀看體驗
演藝新空間,“新”在演出場景、劇目編排,也新在觀演體驗和表演形式。
北京天橋藝術中心演出經營中心策略經理趙婧懿談道,“今年夏天,《貓神在故宮》完成了100場的駐場演出,也是我們演出空間拓展和演出產業鏈延展的一次嘗試。一票難求的狀態向我們直接傳遞了觀衆的觀演需求,作爲演出方,後續我們希望把包括《貓神在故宮》在內更多演藝新空間形式的演出推向市場,對接更多優質的製作團隊和演員陣容,向觀衆呈現高品質的作品”。
趙婧懿進一步指出,演藝新空間通過場景和劇目形式的創新,其實是打破了與觀衆之間“第四面鏡子”的界限,希望能通過不同形式的探索,讓這一空間容納更多文化內容,並實現傳統文化在演藝領域內的創造性轉化。
北京市文旅局官網顯示,5月,北京市演藝服務平臺啓動2023年演藝空間培育項目徵集,聚焦培育多元演藝空間,鼓勵傳統劇場、主題公園、園區街區、文化文物單位、商業綜合體等活化空間利用,豐富演出樣態,發展體驗式、互動式、沉浸式演藝項目,打造文旅深度融合的創新性駐場演出或體驗場景。據北京日報報道,日前,演藝服務平臺公示新一年資助項目,演藝空間培育類作爲全新類別首次出現在榜單上,這也是市級層面第一次針對演藝空間給予資金支持。
演出行業分析師黎新宇指出,目前,絕大部分演藝新空間上演的作品都帶有沉浸式的特點。市場需求之下,未來將吸引更多專業戲劇創作團隊入局沉浸式、互動式演出這條新賽道。
“拆掉”舞臺上演新玩法
邊看邊笑、邊笑邊跳、邊跳邊玩,在演藝新空間裏,觀衆不再是看客,也是演出的參與者。
在2023年服貿會上,天橋藝術中心呈現沉浸式演出作品《貓神在故宮》,開心麻花則通過“沉浸式演藝會客廳”帶來《偷心晚宴》《跳舞俱樂部》等作品,將沉浸式演出場景和劇目複製到展會當中,吸引大批觀衆駐足。
“演藝新空間裏的舞臺往往都是和觀衆席平行的,有時候舞臺還會佈置在觀衆席中間,演員的微表情、額頭上的汗水都清晰可見。除了能與演員互動,演員也會結合劇情引導觀衆合作,所以往往不只是一個看演出的場所,也具備社交屬性。”觀衆陳然如是說。
《跳舞俱樂部》中李娜的飾演者青年演員劉藝諾談到,演藝新空間裏的演出,讓演員和觀衆的距離更近了,觀衆其實也是劇情中重要的角色。這種互動性的特點,能夠讓每一場演出都具備新鮮感,但也對演技和反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開心麻花演出中心大區總經理、製作人劉園園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傳統劇場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而展會則是流動空間,想要在喧鬧擁擠的環境中抓住觀衆的興趣點,讓觀衆融入到演出的情節中,對場景佈置和演員表現力是種挑戰。年輕羣體注重觀演的新鮮感,演藝新空間中的演出所帶來的隨機式的演出效果是這類作品的最大亮點。
需求升級加速供應迭代
觀衆對觀演體驗感、沉浸度的要求,爲演藝產業的發展帶來新可能。演藝新空間通過沉浸式演出打破了演員與觀衆之間的距離感,也同時模糊了文化產品與其他業態的界限,逐漸成長爲文旅結合的線下消費新場景。
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以多藝術品類、多表現形式、豐富演出產品供給、拉動綜合消費爲主要方向的演藝新業態、小劇場新空間等是疫情後演出領域格外活躍的市場要素,呈現較大提升。
同時,今年二季度小劇場、新空間演出場次5.77萬場,環比增長89.51%;票房收入13.88億元,環比增長105.38%;觀衆人數403.40萬人次,環比增長95.59%。演出形成的聚合效應凸顯,直接帶動區域客流增長。依託演藝消費,融合新場景,成都、濟南、天津、武漢等地也都出現能讓消費者一邊就餐、品酒、逛文化集市,一邊觀劇的沉浸式戲劇演出活動,深受年輕人追捧。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首都文化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沈望舒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指出,文化消費的潮流在變,尤其年輕人作爲文化消費的主體,他們的偏好在發生變化,不僅青睞沉浸式的形式,也重視科技感的分量。新的業態走紅於市場,給予了更多中腰部項目以發展空間,也能夠豐富觀衆不同層次的觀演需求。
北京商報記者 盧揚 韓昕媛/文 張笑嫣/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