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古樹、慈竹掩映下的貴州省鳳岡縣王寨鎮張家寨涼意習習,田野裏的稻穀已開始變黃,竹架上掛滿了鮮嫩的絲瓜,向人們傳遞着豐收的喜悅。
幾棵古柏樹下是張家寨的寨門,一側的石牆上畫着一幅畫:大山間田畦連片,古樹下山路彎彎,座座瓦房在炊煙中半隱半現,幾叢芭蕉旁一人一牛悠然走過。
張家寨是黔北大山裏的一個古村落,也是新民村鄉村旅遊示範點。張家寨只有73戶人家,林木茂密,至今保留有20多座青瓦木房,寨裏共有53株百年古樹,還有一口從未乾涸的古井。村委決定在“古”字上做活旅遊文章,有舊留舊,修舊如舊。怎樣規劃古韻盎然的張家寨,在哪裏建壩子,在哪裏修亭子,在哪裏修小道,村黨總支書記冉鬱松帶領村民集思廣益。小道用石板滿鋪,亭子裏的桌凳也是就地開採的石板,堡坎、花壇、魚池全由石塊砌就;菜園一律用竹籬笆,看上去整潔清爽。村民還將家裏閒置的石磨、石豬槽、石碓擺放在路旁、院邊,爲寨子添了幾分古意。
短短半年後,過去雜草叢生的泥巴路變成了條條通幽的石板路。張家寨與衆不同的古樸韻味吸引不少遊客前來,村裏的土豆、雞蛋、時令蔬菜等都成了遊客眼中的“搶手貨”。
張家寨火了,但垃圾處理、停車場地、餐飲住宿還存在短板。冉鬱松一邊爭取資金支持,一邊組織寨裏的議事會代表開會,發動大家自籌部分資金。議事會上,大家積極性很高,主動認活幹、領事做。有的把家中閒置的房屋收拾利索,改建成農耕館,展示各家收集來的鏵口、犁耙、戽水篼、曬席等農具,館雖小卻不失豐富;有的讓出一塊自留地,建起文明實踐站和直播帶貨間;有的讓出1畝自留地,建起文化小院,成了舉辦篝火晚會的地方……大家還給集體用的曬穀壩鋪上石板,成了文藝表演舞臺,並砌起一道文化牆,張貼“寨規民約”“鄉賢榜”“今昔對比”“景點介紹”等內容。黨員王玉楊、議事會會員王玉龍、王明打算先把農家樂、鄉村民宿建起來,解決遊客的食宿難題,再逐步優化。
張家寨的飲水問題曾是個老大難,平日寨裏靠一口古井供水就夠用,但隨着遊客增加,用水捉襟見肘。張家寨人自掏腰包去1公里外的大塘口水庫引來飲用水,徹底解決了寨裏的用水難題。
古井叫石塔井,是張家寨人最得意的一道風景。井邊長着兩棵古樹,一棵黃連樹,一棵柏樹,枝繁葉茂,遮出了一大片陰涼,樹下襬放有石桌石凳,是遊客經常留連的地方。村民在古井旁建起一座木結構的書屋,取名“井然書屋”,清雅而有寓意。一樓是圖書館和閱讀室,二樓是觀景臺,遊客可以俯瞰山下成片的稻田,也可以眺望遠處的大山、天上的流雲。
已是下午,暖暖的秋陽包裹着靜謐的張家寨,一行白鷺從寨子上空掠過,朝着對面的林子飛去。不少燕子從農家的屋檐下飛出來,如同點點黑色的音符,在天空中演奏動聽的樂曲,傳遞着張家寨人的滿足與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