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你的朋友圈有沒有被演唱會刷屏?爲一場明星演唱會而奔赴一座城,儼然已成當下年輕人的旅行新風尚。今年以來國內各種大小型演唱會的“強勢迴歸”,也爲各地帶來了可觀的旅遊經濟效益。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布的《2023上半年全國演出市場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營業性演出(不含娛樂場所演出)場次19.33萬場,演出票房收入167.93億元,觀衆人數達6223.66萬人次。
實際上,除票務收入外,異地粉絲在奔赴演唱會期間打卡目的地網紅景點、美食小喫、住宿出行等,也都成爲刺激文旅消費的“必備項目”;而據馬蜂窩平臺近日發佈的相關報告顯示,今年以來已有超過三十位明星在穗舉辦大型演唱會,廣州也成爲舉辦演唱會場次最多的城市之一。廣州爲何能成爲演唱會熱門城市?作爲文旅消費的新爆點,明星演唱會能給城市帶來哪些活力和效益?應如何看待“演唱會經濟”?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程依倫
大小型演唱會“青睞”廣州:
演藝氛圍濃 配套設施足 9月將舉辦近60場演出
今年廣州的演出市場可謂十分火爆。據馬蜂窩發佈的首份《年輕人“多巴胺”旅行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有超過三十位明星來穗舉辦演唱會,助力廣州登上“熱門演唱會城市”榜首,其次爲上海、北京、海口等;近期,艾媒諮詢發佈的《2023-2024年中國演唱會行業發展趨勢研究報告》也同樣顯示,今年上半年舉辦大型演唱會的城市中,廣州、上海、北京的場次佔比接近總量的四成。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發現,僅今年9月,廣州就有將近60場演唱會舉辦,除在聲音共和、MAO、太空間等Livehouse舉辦的小型演唱會外,像廣州體育館、廣州天河體育中心、廣州寶能觀致文化中心等場館也將在9月召開林俊杰、林子祥、告五人、西城男孩、張學友、房東的貓等多位藝人的大型演唱會。記者登錄相關購票平臺發現,目前所有大型演唱會的門票均已顯示售罄。
廣州爲何會成爲如此受演唱會“青睞”的城市?記者採訪了艾媒諮詢CEO兼首席分析師張毅,他表示,儘管今年各地興起“演唱會經濟”,但實際上並不是所有的城市都適合或能夠辦好演唱會,這往往取決於以下三個要素:“第一,要看所在城市有沒有足夠好的基礎設施,如可以承載足夠多客流的場館、車位充足的停車場、完善的周邊配套等;第二,當地對演唱會之類文旅消費的熱情度,如是否有良好的音樂氛圍、足夠的觀衆人口基數等;第三,是否有完善的交通網絡和配套消費,如該城市是否處在交通結點上,是否有足夠的消費牽引鏈條等。”
張毅認爲,從以上幾個角度看,廣州在幾個超大城市中處於優勢地位。“尤其是廣州作爲南粵文化的集中地,也是流行音樂的發祥地,大家對於經典粵語老歌以及流行樂都有着濃厚的記憶,因此可以拉動演唱會文旅消費;此外,廣州作爲有着2000多萬人口基數的超大城市,加上天河體育館還靠近珠江新城、大學城等衆多主流消費羣體聚集地,因此擁有非常好的羣衆消費基礎。”
除此之外,廣州還擁有豐富的演藝資源和濃厚的演藝氛圍。“廣州有非常多的大型演出場館,僅天河區就包含了廣州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廣州天河體育中心、海心沙亞運公園等三處,此外還有白雲區的廣州體育館、黃埔區的廣州寶能觀致文化中心等。廣州之所以有能力一個月內辦幾十場大型演唱會,與其場館優勢密不可分。”一名藝人經紀告訴記者。
“跟着演唱會去旅行”:
打卡目的地喫喝玩樂 “90後”“95後”成消費主力
一場演唱會不僅能夠豐富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更能在短時間內聚集海量客流,通過“演藝+文旅”的形式帶動城市服務行業的發展。在此前的相關報道和官方數據中可見,像周杰倫演唱會爲海口狂攬9.76億元、TFBOYS的“十年之約”演唱會也同樣給西安直接帶動了4.16億元的旅遊收入。而這其中的消費主體則以異地觀衆爲主,尤其是“90後”和“95後”,更是“跟着演唱會去旅行”的主力。
據艾媒諮詢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居民觀看演唱會的預算集中在1000元~3000元(52.1%)之間,其次爲3001元~5000元(28.3%)。其中,25歲及以下受衆預算爲1001元~3000元的佔比達65.0%,而在36歲~45歲的受衆中,近三成的預算爲3001元~5000元。
演唱會帶來的不僅是門票收益,更有場館周邊的餐飲、住宿等消費。以今年7月22日的蔡依林廣州演唱會爲例,當天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近4萬名觀衆齊聚於此,而在各大社交平臺上,以“天體周邊美食”“廣州特種兵玩樂攻略”等爲主題的帖子數不勝數。
來自北京的歌迷馬族7月19日從北京飛到了廣州,他告訴記者,早在演唱會開始前的半個月,天體周邊酒店就開始出現價格浮動和部分房型訂滿的情況。“我住的這個酒店房間平時價格大約爲400元/晚,我是提前半個月預訂的,價格也達到了600元/晚,不過溢價也在可接受範圍內,因爲酒店的地理位置特別好。”
除住宿外,美食和玩樂也成爲歌迷們在廣州的重要消費內容。就連歌手蔡依林本人也在社交平臺上發文尋求廣州的美食玩樂推薦。而其隨後發佈的一條“喫播”視頻更是引來不少粉絲跟風“打卡”廣式早茶、廣式涼茶等。記者採訪發現,大多數外地觀衆都會選擇趁着看演唱會在目的地停留3~4天,如馬族此次就在廣州停留了4天3夜,除看演唱會外,他還遊玩了廣州動物園和長隆野生動物園,並在北京路步行街購置了一雙限量款球鞋。他告訴記者,除購買演唱會門票外,此次他在廣州住宿、飲食、遊玩加購物的總花費超過5000元。
此外,本地觀衆的消費力也藉着看演唱會有所提升。曉曉是蔡依林的“鐵桿粉絲”,作爲本地觀衆,因爲有地域和時間優勢,所以她的消費支出集中在購買演唱會周邊、粉絲裝扮等方面。
“粉絲經濟”聯手“夜經濟”:
促進上中下游產業發展 周邊酒吧餐飲店紛紛“拉好感”
除提振旅遊消費外,藉助“粉絲效應”,明星演唱會也能直接促進上中下游產業的發展。“演唱會經濟相當於是粉絲經濟和夜經濟的強強聯手,對演出平臺、演藝市場、文創周邊等都有着直接的產業拉動。”張毅表示。
如在今年的多場大型演唱會中,“廣州天體”“廣州彩虹燈光”“廣州音響”等熱詞就不斷“出圈”。
利亞德(廣州)視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提供照明一體化解決方案爲主營業務的照明系統運營商。該公司總經理凌子斌表示,廣州演藝市場今年的火爆直接拉動產業鏈上中下游發展。“上游包括策劃執行方、演員、場館;中游是音響、燈光、舞臺,下游則是宣傳推廣、藝人經紀、門票管理、安保等。”作爲產業鏈的“中游”,該公司2023年上半年度業績預告顯示,其歸母淨利潤達到3.38億元,比2022年同比增長26.45%。“此外,演出火爆也會吸引大量觀衆和媒體的關注,這不僅有助於提高企業的品牌曝光度,也會催生出更優質的舞臺聲光電設備的迭代發展。”凌子斌稱。
廣州天河體育中心體育場在今年也是頻頻“出圈”。不少觀衆表示,在其升級改造後,從場館的安保到無障礙通道的設置都顯得“人性化十足”。曉曉告訴記者:“場館內從無障礙通道到觀演座位區域,都有特意爲乘坐輪椅的人士提供完善便利的服務,得到了不少外地遊客稱讚。”
不僅如此,演唱會還帶旺商鋪、文創等周邊產業。以廣州寶能觀致文化中心爲例,今年7月該場館總計舉辦了六場大型演唱會,緊鄰其旁的至泰廣場因住宿便利、餐飲豐富而成爲粉絲們的“大本營”,迎來大批人潮;同樣還有廣州體育館附近的凱德廣場、廣東省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附近的優託邦購物中心,正佳廣場、天環廣場等都迎來龐大的人流。一位從事花藝的老闆也告訴記者,今年她主營的花店就曾爲多場明星演唱會的粉絲應援佈置花藝,公司營業額也是突破往年。
演唱會經濟同樣帶旺了周邊一些酒吧的消費。一家精釀酒吧的老闆告訴記者,某次明星演唱會當日爲呼應粉絲,從酒吧內的音樂播放到門口的海報佈置均有精心安排,不少粉絲都進來消費。
“作爲粉絲,大家對此通常都會很捧場。”曉曉告訴記者,“偶像效應還是很明顯的,比如我們去看演唱會時發現,周邊不少酒店、餐飲店都會‘蹭熱度’,服務員會在店門口喊‘歡迎×××粉絲光臨’,而店內也往往會循環播放對應明星的歌曲,這些行爲都很拉好感,大家也樂於在演出結束後去店裏再開一場派對。”
政策與數字化雙護航
“演唱會經濟”可持續還需打造差異化體驗、改進票務系統
採訪中張毅也表示,儘管今年演出市場火爆,也要認識到“演唱會經濟”具有瞬時性和階段性的特點。
“需要認識到,今年是恢復線下演唱會的第一年,因此很多年輕人想要多出去走走看看,後續想要持續通過演唱會拉動消費,覆蓋更廣人羣和更長時段,則需要各個城市在配套方面做出更多創新,注意差異化。”對此張毅建議,廣州在打造差異化時可以考慮從發展旅遊業、整合旅遊資源、打造“粵語流行文化發祥地”名片、提供更豐富的餐飲和購物體驗等方面入手。
凌子斌則認爲,進一步改進和提升演唱會本身的質量與體驗,離不開政策和技術的雙向護航。一方面,演唱會上的音樂、舞臺藝術的表達升級,離不開新感官媒介科技的賦能,因此企業可通過科技手段豐富加強觀衆體驗感,如探索數字化技術,使用增強現實(AR)或虛擬現實(VR)技術,爲觀衆提供更豐富的互動體驗和更有層次的視覺、聽覺享受。另一方面,演藝事業的發展也離不開市場升級,相關部門可通過優化審批流程、鼓勵跨國際文化藝術交流、擴建場地促進常態化演出、減少場地租賃稅、培育本土舞臺藝術家等方式來吸引更多優質演出和投資來穗。
凌子斌還提到,從演唱會上游角度考慮,對文化旅遊數字化票務系統的跟進,也是對各城市的一大考驗。“相關企業可以與在線票務平臺合作,提供更便捷的購票渠道,並通過電子票務系統來進行更科學合理的入場管理。”
觀衆曉曉也提出,對粉絲和觀衆而言,最希望的就是廣州也可在各場演唱會實現強實名制購票,從而保證大家可以通過正規購票渠道搶到票,不給“黃牛”鑽空子。
據記者瞭解,爲強化行業自律,監督市場行爲,近期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也在不斷加強對大型營業性演出的市場監管,從今年6月開展營業性演出票務專項整治行動以來,通過“網上巡查+現場檢查”“線索覈查+隨機抽查”等方式,依法查處未經批准售賣演出門票、炒票、擅自變更演出內容等突出行爲,目前省內已有一些票務平臺因擅自從事營業性演出經營活動被依法給予沒收違法所得及罰款等行政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