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來自全國各地的國風愛好者相聚江蘇常州茅山東方鹽湖城景區,參加2023“國風大典”。本次活動由中國青年報、抖音聯合主辦,中青在線、巨量引擎共同承辦,穀雨品牌冠名支持。
這是“國風大典”活動舉辦的第四年。每年,00後青年歌手劉宇都會應邀而至,從未缺席。2018年,他因參加國風文化唱演秀節目《國風美少年》被人們熟知,此後就一頭扎進“國風圈”。在許多人眼中,劉宇已然成爲年輕人玩轉傳統文化的一個典型代表。
參加這場活動的00後“含量”很高,隨便拍張照片,畫面中幾乎全是年輕面孔。一件衣服、一首歌曲,爲他們打開步入傳統文化世界的大門。這些年輕人把“鎖”在博物館中的文化“復活”,讓國風“吹”進生活。
00後愛上國風的若干理由
“那是一間狹長的舞蹈教室,一位老師在練習古典舞,轉了一圈又一圈,最後轉到最遠處的窗邊,流了很多汗,卻一直保持着優雅又挺拔的舞姿。”劉宇回憶,短短几個瞬間,他就被中國傳統舞蹈的魅力所打動。
美,是不少人邂逅國風的深刻感受。由數千年文化沉澱而來的美,有着足以穿越時空的感染力。
“一件漂亮的衣裳”是薛薇薇對漢服的最初印象。“2020年,朋友開了一家漢服工作室,邀請我做模特。”薛薇薇說,那一年,20歲的她拍了人生中第一組漢服照。隨着接觸這個圈子的時間越來越長,這個年輕人逐漸發覺,“不同的服飾穿在身上,似乎能感受到穿越時空的文化”。最近,她愛上了明制漢服的端莊典雅,“讓我感覺到寧靜,以及一種力量感”。
“國風大典”舉辦期間,林小曦的攤位前擠滿了年輕人,精美華麗的國風飾品和刺繡燈籠吸引着來往遊客的目光。
林小曦對國風的熱愛始於高中。高中時,社團老師帶領同學們參加了國際動漫節“國漫盛典”活動,林小曦被分在道具組,負責所有的服裝、化妝、道具,這讓她對製作國風飾品產生了興趣。
在那之後,林小曦跟着師傅學習製作絨花、花絲鑲嵌等非遺工藝,還成立了個人工作室,“美麗的東西沒有人會不喜歡,因爲喜歡,我才一直做。”
出生於雕版世家的朱旭從初中開始,就利用寒暑假,跟隨祖父和母親學習雕版印刷技藝。作爲這項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第五代傳承人,朱旭從小耳濡目染,“看得多了,也會有感情,就想自己畫圖、自己雕刻。”在他心裏,成爲非遺傳承人,不僅出於年輕一輩的使命感,更融入了熱愛。
“這幾年,我們受新式國風的影響比較大。”2002年出生的大二學生張澤鈺說,正有越來越多的00後扎進“國風圈”。
張澤鈺從7歲起學習古箏,“小時候聽周杰倫的《青花瓷》《菊花臺》,長大了能聽到很多新式古風音樂。這種傳統和流行融合的形式更合我的胃口。”在她看來,年輕人愛上國風,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國風新青年”將愛好發展成事業
如果只停留在“愛好”的層面,或許國風依然距離大衆生活比較遙遠。如今,更多00後讓愛好走進現實生活,他們做出的每一次嘗試,都是對傳統文化的追尋和傳播。
從小學習傳統舞蹈,劉宇在日日夜夜的練習中感受到的不是疲倦,而是成長。“國風就是我們自己的風格,瞭解得越多,越覺得有更多需要學習的地方。”
今年8月,劉宇的個人首演會《溯》在上海舉辦,無論是開場VCR裏“風華少年”的概念片,還是融合了多種傳統舞蹈元素的表演《夜》,都是他自己對傳統文化作出的詮釋。於他而言,這是對過往的追溯,也是未來的新起點。
10月4日晚,“國風大典·國風美煥夜”上,薛薇薇作爲華服模特,身穿復原戰國時期服飾特點的橙色衣袍緩緩走來,舉手投足之間,展示出華服之柔美和氣派。“成長”對於薛薇薇來說,就是第一次走上“國風大典”走秀的舞臺。
儘管此前已經擁有一定的時裝走秀經驗,她依然覺得自己“沒有足夠的能力”。在她看來,要具備足夠的能力,首先需要對傳統服飾文化有一定的瞭解,“至少能區分不同的服裝款式”,其次,還需要了解不同類別的華服文化。
接觸華服之前,薛薇薇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現在華服可以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陪伴我,這是一件特別奇妙的事情。”
林小曦也已經將愛好發展成了事業。2020年,林小曦開了第一家售賣傳統手工藝品的實體店,但出現了虧損。後來,她學習互聯網營銷,在杭州幾家直播公司的帶領下,做非遺的文化傳播項目。
在大涼山宣傳當地的描銀技藝時,林小曦發現,山裏的匠人掌握精美絕倫的技藝,卻無法跟上時代腳步,缺少銷售渠道。“與其自己去做一個非遺匠人,不如去做一家集合店,把產品帶到外面市場上去賣,創造更大的價值。”
2022年底,林小曦轉變思路,與民間非遺傳承人合作,由他們生產製作,林小曦去負責銷售,同時反饋市場數據,幫助師傅研發新品,從而形成良好的運轉機制。林小曦介紹,她現在已經開了4家實體店,“這是我們能做的比較有意義的事。”
將傳統文化的美傳遞給更多人
在這些00後眼中,無論是錦衣華裳、非遺技藝,還是熱鬧熙攘的茶館市集,在“萬物皆可國風”的今天,他們願意盡力一試,向更多人進行分享。
薛薇薇覺得,如果通過自己小小的力量,能夠使更多的人接觸和了解華服,會很有成就感。
作爲一名文藝工作者,劉宇給自己的定位是“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將傳統文化的美傳遞給更多人。今年的“國風大典”特別演出中,他演唱的歌曲《如麟一夢》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龍鱗裝的推廣曲,流行與戲腔相結合的演唱方式,也是新國風藝術形式的體現。
大學畢業後,朱旭正式加入自家工作室,爲雕版印刷這項非遺的傳承事業注入年輕血液。傳統思維中,雕版印刷製作的通常是線裝書,不僅成本高、製作複雜,距離普通人的生活也很遙遠。“如果大家都不瞭解,古老的技藝將難以得到傳承。雕版印刷的作品需要更加大衆化、年輕化。”朱旭說。
這名年輕人進行了新的嘗試。首先,將作品的體量減小,降低成本,讓大家都有能力購買。接着,他在雕版中融入現代元素,繪製出一些年輕人比較喜歡的圖案,製作出掛件、擺臺、扇子等更符合青年審美的文創產品。
這是一項還在起步階段的“實驗”,朱旭收到了“可愛”“有創意”等評價,也遇到過製作成本高導致的“價格偏高”的質疑。在精益求精打磨手藝的同時,朱旭認爲更多的拓展仍是必要的,“傳統的形式需要保留,也要進行不斷創新”,要做一些更現代化的內容,與時代接軌。
“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才能讓非遺的傳承人更好地活下去,讓非遺更好地活下去。”林小曦希望,所有傳統文化中美的東西,都能夠以獨有的姿態重新煥發生命的活力,而不是消散於歷史的長河。
“其實我們賺的錢並不多。”林小曦笑着說,“我們盡力分出利潤給到真正的非遺傳承人,看到他們的生活有所改善,幫助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影響更多人,這真的很有成就感。”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郭可欣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3年10月10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