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怎麼讀經典?

製圖:李潔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經典。當下,該如何傳承中華典籍?

日前,中華書局打造的“中華經典通識”系列叢書第一輯五種在滬首發,帶人們走近《資治通鑑》《老子》《莊子》《紅樓夢》《西遊記》等典籍。該叢書作者都是相關領域卓有建樹的學者,他們的寫作言必有據,力求兼具學術嚴謹性與通俗易懂,讓經典成爲通識,吸引讀者尤其是年輕人走近。

近年來,不少高校開設了通識課程,典籍導讀類圖書在市場上也層出不窮,“中華經典通識”系列叢書有何特色?“這套書首先提供的是關於經典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識,然後上升到智慧層面。”該叢書主編、復旦大學教授陳引馳說。

大家寫“小書”,傳授知識也傳遞智慧

陳引馳在寫《〈莊子〉通識》時,不單着眼於《莊子》本身,而是從老莊的對比、儒道的對比,甚至是與世界其他文化的對比中來談《莊子》所體現的智慧。他表示,其實《莊子》不都是莊子寫的,也包含了其弟子、後學的文字。嚴謹地說,《莊子》是一部以莊子觀念和思想爲主的叢書性著作。

《〈資治通鑑〉通識》作者、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張國剛在輸出知識點前先拋出問題:從康熙、乾隆到曾國藩、梁啓超,再到毛澤東,爲什麼這些“過來人”都十分肯定《資治通鑑》的閱讀價值?“至今沒有一部通史著作能把戰國到北宋建立之前這1360多年的歷史敘述得如此清晰,《資治通鑑》也浸透了作者爲官爲學的閱歷和經驗。”

張國剛認爲,一部好的歷史學著作,不僅有史料價值,尤其應該有史鑑價值,不僅提供歷史記載,還要啓迪智慧。他形容《資治通鑑》是國學苑裏的一朵奇葩,蘊含着先人豐富的治國理政得失和社會人生經驗。“司馬光厚德載物,憂國憂民,《資治通鑑》專取關國家興衰、系生民休慼之史,力求警鐘長鳴、讀史明智,赤子之心淋漓盡致,士人的使命和責任躍然血脈間。”

如何爲5000字《老子》寫一部通識書?《老子》又名《道德經》或《德道經》等,是先秦時代極爲重要的一部典籍,後成爲道家學派的經典文獻。在流傳過程中,從老子其人到《老子》其書都經歷了漫長的演化過程,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老子》言約旨遠,意蘊深刻,想要讀懂讀通並非易事。《〈老子〉通識》作者、復旦大學教授郭永秉以出土的早期寫本——北大漢簡本作爲寫作底本,追求新知與舊識的平衡,“不是簡單的調和,而是認知上的螺旋式提升,繼而把我認爲的關於老子、《老子》和老子思想真正的通識和盤托出,提供給願意讀《老子》的年輕人”。書中着力對老子所處的時代及與孔子、彭祖等著名人物的關聯等進行討論,用略爲輕鬆的筆調解讀老子主要思想主張、核心用語,如無爲而無不爲、上善若水、寵辱若驚等,但又不放棄學術的嚴謹性和前沿性。

比起“魔術揭祕”,經典導讀更像“解說員”

有人說《紅樓夢》“死活讀不下去”,對此,《〈紅樓夢〉通識》作者、上海師範大學教授詹丹認爲,經典對於讀者的考驗和挑戰在於,“把心靈世界投向一個怎樣的世界,把小說人物,把自己,把傳統文化以及‘情與禮’的衝突,放在怎樣的平臺來思考,而這種深入思考,是需要靠反覆閱讀才能獲得較爲清晰的認識的。”

在他看來,經典導讀往往有兩種寫法,一是“揭祕魔術師”,即告訴讀者爲什麼這裏好,那裏又爲什麼那樣寫,比如脂硯齋,但有時會過於直奔目標少了經典品讀的餘味;另一種好比足球比賽解說,讓觀衆或讀者懂得其中門道與樂趣。他更傾向於後種,《紅樓夢》不妨先“通讀”原著一遍,才能談到“讀通”,然後再有“通識”,最終形成文化共識,這就是人類文化的優秀遺產——經典的價值所在。

在《〈西遊記〉通識》作者、華東師範大學教授竺洪波眼中,《西遊記》的獨特魅力不是“飛來峯”,不是“天降”奇兵,而是它繼承了“后羿射日”“盤古開闢”等上古神話宏偉綺麗的想象力,而且以再生態神話的藝術形態融合了中華民族的情感、智慧,對自然、社會、歷史和人生有着深刻認知,具有寶貴的審美精神與藝術風格。因此,西遊文化從不過時,並在當下成爲各種影視動漫改編的母題,與時代發生了精神共振。

“傳統經典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命脈,如何以新思路、新視野、新學術高度解讀經典並傳遞給大衆,是出版人應該思考的問題。”“中華經典通識”系列策劃人賈雪飛透露,叢書後續將推出第二輯五種,分別爲《〈周易〉通識》《〈詩經〉通識》《〈史記〉通識》《〈世說新語〉通識》《〈三國演義〉通識》。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