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四招 給身體“除溼”

如果你有下列症狀,多半就是中了溼氣的招:早上起牀昏昏沉沉、四肢沉重;大便次數增多、大便不成形、黏馬桶,便後感覺解不盡;嘴裏感覺口淡乏味或口中黏膩,食慾不振,容易飽腹、胃脹、胃液反酸等。

對付“溼病”,祛溼是關鍵。今天,醫生就教大家幾個日常生活中給身體“除溼”的小妙招。

食療:專治肥胖和皮膚暗黃

中醫認爲,脾主運化水溼。夏季暑溼當令,常食祛暑利溼類藥粥,可以健脾利溼,祛除暑溼,有效地預防中暑及暑溼等病證。食療祛溼氣,對體溼、肥胖、皮膚暗黃等症狀效果較好。

此外,夏季可酌情少食一些油膩、甜食、冷飲類食物,可多喫一些具有祛溼作用的食物。

紅豆薏苡仁粥 將二者一同煮粥服食,可利小便,消水腫腳氣。

茯苓粉粥 將其煮粥服食,對脾胃虧虛,運化不足,食少,大便便溏以及各種水腫等有較好的改善作用。茯苓粥性味平和,四季皆可服用。

白扁豆粥 用其煮粥可健脾和中,化溼消暑,爲夏季祛暑利溼、藥食兩用的食療佳品。

泡腳:配合足部按摩可增效

泡腳不僅能祛除暑溼,還可以調理身體。到了夏天很多人習慣沖涼,很少泡腳,殊不知夏天因溼氣過重,易出現食慾不振、愛犯困、沒精神、容易煩躁等症狀,時間長了容易耗傷心陰,多泡腳這些症狀就會得到適當的緩解。

睡前泡腳配合按摩湧泉穴,有助於祛除暑溼,預防熱傷風,還可以激發腎精、滋養心神,讓人精神振奮、增進食慾、促進睡眠。

泡腳時在足浴盆裏加入適宜的中藥還可以緩解相應的症狀。廣藿香爲暑令常用之品,有“夏日良藥”之譽。性味辛、微溫,歸脾、胃、肺經。爲了祛除溼氣,可取30至50克的廣藿香放入2升水中,用大火煎煮40分鐘左右,再用小火煎熬,待藥液剩下1升時,取出汁液,再向藥渣中加入2升水將其煎至1升,最後將兩份藥汁合併放在盆中進行泡腳。泡腳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泡腳時間一般建議在晚上7-9時進行,中醫認爲這個時間段是腎經氣血比較弱的時候,這個時候泡腳按摩可以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環,也可以養腎益肝;

其次,泡腳時間不宜過長,建議爲20—30分鐘左右,泡腳時間過短沒有效果,泡腳時間過長會加速腳部的局部血液循環,導致身體其他部位相對缺血;

再次,需要注意的是泡腳的溫度要適宜,略高於體溫,不要過燙,38℃-40℃爲宜,以免燙傷腳部;

最後,在浸洗過程同時進行足部按摩,效果更爲顯著。

艾灸:補中氣 緩解胃部不適

艾灸具有開鬱、祛溼、補陽氣的作用,對於祛除體內溼氣具有一定的效果。

體內溼氣較重的人可以艾灸中脘穴。此穴位於上腹部,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即從心口窩到肚臍眼中央的地方,主治疾病爲消化系統疾病,如腹脹、腹瀉、腹痛、腹鳴、吞酸、嘔吐、便祕、黃疸等。此外,對一般胃病、食慾不振、目眩、耳鳴、青春痘、精力不濟、神經衰弱也很有效。

每次灸10至15分鐘,不僅可以補中氣,還可以有效緩解胃部不適。

運動:跑步健走皆相宜

體內溼氣較重的人,應該加強自身運動。運動出汗是很好的祛溼途徑,體內溼氣重的人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合的運動,比如嘗試跑步、健步走、瑜伽等等。

除了運動之外,也可以選擇汗蒸、桑拿等方式促進體內溼氣排出。

文/阮佳琦(北京友誼醫院)

祛溼也得看體質

不是所有人都推薦使用這些日常“祛溼小妙招”。一般來說,舌苔白膩、大便溏薄、胃口欠佳、神疲乏力、情緒低落、白帶清稀、痛經明顯,中醫辨證爲“寒溼阻滯”“肝胃虛寒”“脾胃虛寒”的人,在醫師的指導下,可以適當嘗試進行一段時間的食療。但如果胃腸有活動期潰瘍、大便乾結、口腔潰瘍發作、月經量過多、胃腸道敏感的人羣以及孕婦則需要專業醫師辨明體質,加以治療,不能私自濫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