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圓夜,羣龍起舞,流光溢彩,村民上演火龍追月的盛景,蔚爲壯觀;古書舍裏,鑼鼓聲聲,粵調嫋嫋,迴盪於村落之間;學堂上,洪拳、蔡李佛拳、白眉拳等非遺文化博得少年學子陣陣掌聲……一代傳一代、一棒接一棒,在白雲生根、沉澱已久的民俗和非遺文化茁壯成長、遍地開花,掀起了一陣陣“非遺熱”“民俗熱”。
中秋舞火龍掀起“民俗熱”
火龍嘴不時噴出閃耀的火花,龍角以及龍眼射出耀眼的燈光,在火龍手的吶喊聲中,一條條火龍時而追火逐珠,時而低空盤旋,時而一躍而上,激起一個個浪潮……這是白雲純原生態的民俗——舞火龍。
每至中秋前夕,白雲的清湖、夏茅、石馬、江村等村落,村民開始張羅扎龍事宜,用榕樹、草藤紮成龍的模樣,以榕樹葉作龍鱗、榕樹須做龍鬚、麻繩做龍筋、柚子或者木瓜作龍珠。中秋夜,祠堂前,村裏火龍手舞動火龍,上演火龍追月的盛景。“我們村的舞火龍已有千年歷史。我12歲開始舞火龍,從龍尾一步步舞到龍頭位置。”清湖村村民李繼添說:“舞火龍陪我長大,我要努力把這項民俗傳承下去。”記者瞭解到,在夏茅、江村等村落,不少年紀在10歲左右的孩童也加入了舞火龍的隊伍。
火龍舞出火熱,粵劇也唱出激情。9月6日下午,在白雲區龍歸街北村村的月峯書舍內,傳出了悠揚粵曲聲,原來是北村蘭桂傳承曲藝社以私夥局的形式在書舍彈唱。“北村村是粵劇奠基人之一‘蘭桂’的故鄉。現在我們還將粵劇融入到小學的活動表演中,讓孩子從小就能接受粵劇文化薰陶。”北村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徐鉻通介紹。
“非遺+校園”煥發新活力
“嗨”,一聲雄壯的吆喝下,武者腰背挺直、重心下壓,扎穩馬步;“嘿”,兩手握拳,放在腰間;“嗬”,左手出掌、右手出拳,亮明身份;“哈”,左掌屈拇指,掩右拳相抱,行抱拳禮……作爲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洪拳的經典動作早已烙印在鍾落潭鎮竹料村村民心中。如今,竹料第一小學、竹料第二小學等學校開設了洪拳訓練基地,洪拳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馮亦慧粗略計算後稱,近年來白雲區一帶已有3萬洪拳弟子。
白雲區文化館相關負責人表示,洪拳以及廣式紅木宮燈製作技藝,乃至更多的白雲非遺項目,正是白雲探索“非遺+”中的生動註腳。“我們以“非遺+校園”的模式,讓極具年代感的非遺項目遇見年輕人,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機新活力。”
“非遺+文創”遇見年輕人
遇見年輕人,區級非遺項目鄭仙誕也走出“非遺+文創”新路子。今年8月鄭仙誕期間,白雲山發佈全新形象代言,分別是醫者仁心代言人鄭仙安安和雲山品德的代言人仙鶴山山。兩個代言人均從鄭仙誕衍生而來,爲擬人化IP形象,與當下流行的國潮風潮流結合起來,是白雲非遺項目文創產品開發和推廣的一大創新。
數說白雲文化建設
10分鐘文化圈基本實現
目前,白雲區擁有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7項,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3項。
近年來,白雲區力推文化強區建設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打開全區公共文化服務新局面。區—鎮(街)—村(社區)三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基本建成,城市“10分鐘文化圈”、農村“10裏文化圈”目標基本實現。
未來規劃
新增公園和博物館
2022年,白雲區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加快建設文化強區,大力發展文化事業,着力開展面向羣衆的文化活動,打造三元里抗英、桃花雅集、北村蘭桂粵劇等歷史文化名片,推進三元里飛翔公園、嶺南中醫藥博物館建設,建成鎮街體育公園2個以上,不斷滿足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