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欲租來做廢鋼堆場的灘塗上,“鋼三角”放眼眺望,滿腔壯志謀劃着她們眼中的未來藍圖。風吹過潮頭,許半夏轉身毅然走去——“借錢!”寥寥二字刻畫出角色的決心與魄力。
風掠過的不只是海岸邊的潮頭,也吹起了時代變遷、經濟發展的潮頭。
11月27日,時代羣像闖劇《風吹半夏》在愛奇藝全網獨播,劇集由愛奇藝出品,上象娛樂聯合出品,愛奇藝奇愛工作室項目,愛奇藝高級副總裁戴瑩擔任總製片人,傅東育、毛溦執導,張挺、傅東育編劇,趙麗穎、歐豪、李光潔領銜主演,劉威、柯藍、任重、馮嘉怡特邀主演,孫千、黃澄澄、是安、宋熹、王西、黃義威聯合主演,王勁松、劉威葳特別出演。該劇改編自阿耐小說《不得往生》,講述了以許半夏爲代表的企業家羣體在改革開放大潮中奔流湧動、不斷奮鬥的故事,也呈現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小企業在時代浪潮中生存並尋求發展的姿態。
一、商業江湖裏的企業家羣像
首集,一場晚宴戲在劇集播出初期給觀衆留下深刻印象——幾組長鏡頭,將觥籌交錯間生意場上的博弈刻畫得淋漓盡致。
當許半夏周旋其間,衆人相熟卻又略帶邊界感的相處方式,以及面對同一樁生意時的各式反應,劇集用數筆便將幾個角色的性格特點、行事風格逐一展現。
隨着劇情深入,更多鮮活的企業家羣像呈現出來。對行情有敏銳嗅覺的商界精英趙壘,熱情仗義但性格急躁的“老大哥”伍建設,爲人謹慎、處事圓滑的馮遇……
各色人物年齡各異、各有不同的性格和閱歷,然而集中展現的是時代浪潮下企業家羣體奮鬥拼搏、不懈努力的面貌特徵。
在這部時代羣像闖劇中,《風吹半夏》展現了時代氣息、時代質感,有羣像塑造、羣像呈現,而全劇的題眼則在“闖”字。劇集以現實筆觸,重塑了一羣敢爲天下先的“喫螃蟹的人”,還原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一批企業家白手興家、在商場上縱橫捭闔的模樣。
導演傅東育表示,“在這個故事裏,有撲面而來的真實感——時代帶來的激情、蓬勃,思想解放、勇於創新。不管是不是鋼鐵行業,我們都在那段時代的浪潮中,經歷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劇集在投射企業家羣像的過程中,不僅演繹商場上的推拉,還有着重情重義的商業“江湖”、肝膽相照的友情、不計前嫌的親情、團結一致的商會義氣等。許半夏與童驍騎、陳宇宙三人從初接觸鋼鐵行業,開始周旋於大型國企、外企、私營企業之間,形形色色的人物逐一登場。許半夏在鋼鐵行業裏“堅剛不可奪其志”的“乘風破浪”之路,也將傳遞給觀衆一份信念與力量感。
二、一幅斑斕的經濟發展畫卷
世紀之交,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社會面貌日新月異,人們的思想與眼界也在不斷開闊。《風吹半夏》描繪的便是這段時期,從1991年至2002年,劇集在十餘年跨度中,開啓現實寫照與投射。
劇集伊始,在雙線交織敘事中,向觀衆展現了1991年、1996年的社會生活風貌。其中流露的時代質感通過大量細節構建而成——汽車、手機、室內裝潢陳設,乃至人們之間送的禮物,這種“半新不舊”之感,與當下對照,投射出了時代變遷之感。
這種創作邏輯也貫穿於創作團隊的調研、籌備過程中。
創作團隊整理了劇中涉及的十餘年來,中國鋼鐵業的政策變化、鋼鐵產業的結構變化,以及鋼鐵產能、鋼鐵產業工人數量、薪水等一系列數據。臺詞和劇情方面,涉及鋼鐵行業產業鏈上的進出口業務、關稅,也都進行調查和數據考證。導演毛溦介紹,團隊查閱了大量專業資料、請教專業人士、去鋼廠採訪。“包括原石從哪來、怎麼煉;運輸和鋼鐵廠的關係;鐵水怎麼煉成鋼、需要添加什麼;什麼是熱軋工藝、什麼是冷軋工藝;上世紀九十年代的鋼廠和現在的鋼廠在工藝製作上的區別等等,有非常多的專業知識”。
在這樣的細節基礎上,許半夏們在《風吹半夏》中的創業之路便也更顯說服力。當她們踏準發展潮頭,用拼搏實現夢想,不僅向觀衆很好地詮釋介紹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國不斷成長壯大的民營企業,不同角色的創業之路和命運走向,亦如一本國家民營經濟體系發展“編年史”,爲觀衆呈現一幅關於中國世紀之交社會改革的斑斕畫卷,折射了整個時代的發展變遷。
“那時的一羣企業家有着敢於破釜沉舟的創業狀態,他們渴望奇蹟、也創造‘神話’”,在傅東育看來,劇集傳遞的精神力量在當下仍然適用,“讓大家相信故事裏的青春和力量,讓觀衆從中獲得感動、汲取力量。”
隨着經濟的不斷髮展,我國鋼鐵業規模不斷擴大——進入21世紀,鋼產量從2億噸、3億噸、5億噸,到2013年超越10億噸,在世界鋼鐵業地位顯著提升;鋼鐵產品的進出口格局發生根本性逆轉,徹底結束了我國鋼鐵材料供給不足的歷史。
當文藝作品持續對敢拼、敢幹的企業家精神進行傳導,包括鋼鐵業在內的各個行業,仍將繼續向前。文|朱雅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