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塑行動持續升溫,新茶飲與零售業如何重塑商業生態?

【環球網財經綜合報道】4月22日,第56個世界地球日之際,塑料污染問題再度成爲全球焦點。

近年來,中國在塑料污染治理領域持續發力,先後發佈《“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動方案》及《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要求地級以上城市餐飲外賣領域減少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使用,並推動重點行業減塑路徑探索。政策落地過程中,行業面臨供應鏈調整、消費者習慣培養等挑戰,但重點行業減塑潛力分析仍被視爲推動“無廢城市”轉型的關鍵。

在此背景下,隨着環保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各行各業都在積極響應減塑行動,其中新茶飲與零售業更是成爲了這場綠色變革的重要參與者。

作爲全球連鎖精選平價超市的典範,奧樂齊(ALDI)深知自身在環保事業中的責任與擔當,通過“包裝減塑”與“以紙代塑”兩大創新舉措,不僅成功減少了93.57噸塑料包裝的使用量,這一數字背後,更是相當於替代了約748.56萬個550ml的塑料瓶,爲地球減輕了沉重的塑料負擔。

奧樂齊依託供應鏈協同效應,在橙、檸檬等34個品類採用輕量化包裝設計,通過優化包裝結構替代傳統塑料天地蓋與塑料託+膜,累計減少塑料包裝使用74.20噸。

針對車釐子、提子等18個品類,其採用100%可回收材料紙盤替代塑料包裝,累計減少塑料包裝使用19.37噸。同時,奧樂齊通過強化品牌展示區域,優化包裝視覺設計,提升消費者對可持續消費的認知與參與意願。

在零售業積極減塑的同時,中國新茶飲行業也在面臨包裝問題的挑戰並尋求改進之道。中國新茶飲行業正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市場潛力巨大,未來增長空間廣闊。然而,在行業快速擴張的同時,包裝問題也日益凸顯,包裝增重趨勢明顯,一次性塑料包裝仍佔據主導地位,重複使用的商業模式尚未形成,包裝設計不利於回收再利用,這些問題無疑給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

面對挑戰,新茶飲行業並未選擇迴避,而是積極尋求改進之道,以實際行動踐行綠色承諾。

以新茶飲品牌甜啦啦爲例,該品牌大膽採用聚乳酸(PLA)可降解吸管,這種吸管以玉米、木薯等天然植物資源爲原料,不僅環保健康,而且年使用量超過5億根,累計減排量高達8萬噸,爲減少塑料污染做出了顯著貢獻。更令人稱讚的是,該吸管在生物降解性、耐熱性及阻燃性方面均表現出色,同時其外觀與使用體驗與塑料吸管幾乎無異,真正實現了環保與實用的完美結合。此外,甜啦啦還積極響應區域性禁塑政策,在海南地區全面採用紙杯,形成了“全局減塑+區域攻堅”的雙軌並進模式,爲行業樹立了綠色發展的新標杆。

儘管政策與行業行動雙管齊下,塑料污染治理仍面臨多重障礙。消費者習慣改變需時間成本,企業技術升級需資金投入,國際政策差異增加出海合規難度。例如,新茶飲品牌需平衡減塑成本與消費者體驗,而零售企業則需在供應鏈協同與包裝設計創新中尋找突破口。

然而,減塑行動亦蘊含商業機遇。據瞭解,奧樂齊在中國與超過80%本土優選供應商合作,打造了13個自有品牌,在所有產品中佔比90%。奧樂齊通過減塑行動降低運輸成本、提升消費者便攜購物體驗,實現效率與環保雙贏;甜啦啦則以可降解材料構建差異化競爭力,爲行業提供可複製的低碳轉型範本。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李雲鵬指出,飲品杯等“輕量、高頻、分散”產品的治理需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構建從設計、生產到回收的閉環體系。

隨着全球可持續發展加速落地,綠色經濟轉型正重塑商業生態。新茶飲與零售業的減塑實踐,不僅是對政策要求的響應,更是對未來市場趨勢的提前佈局。奧樂齊表示將持續拓展包裝減塑行動覆蓋更多產品品類,深化企業社會責任實踐;甜啦啦則通過材料科技革新與區域性環保政策精準響應,探索綠色發展新路徑。

在這一過程中,行業協同、技術創新與公衆參與的協同效應,或將決定全球減塑行動的成敗。如何平衡環保責任與商業利益,如何在政策引導與市場驅動間找到最優解,仍是企業與政策制定者需共同面對的課題。(陳十一)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