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票根”撬動“大消費”

最近一段時間,從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到第二十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再到剛剛結束的“五一”假期,票根經濟日益成爲熱門話題,其對全面促進消費立竿見影的推動作用也不斷被感知。當下,以電影票根爲代表的票根經濟,正在我國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的歷史進程中,通過科技賦能、IP衍生、場景多元等多重路徑,深入挖掘全社會更加廣泛的消費潛力,成爲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媒介槓桿。

首先,票根經濟通過帶動短時間內的線下集中消費,充分釋放城市空間的活力。作爲公共性極強的文化娛樂消費形式,電影天然具備在短時間內聚集人羣的媒介特性。而影院作爲城市空間的流量入口,通過電影票根帶動的“觀影+餐飲/購物”的消費閉環,自然就放大了電影消費的附加值。這種集中消費模式不僅提升了單次消費的額度,更通過購票立減、憑票兌換折扣等跨業態合作實現了消費鏈的延伸。例如,春節檔期間《哪吒2》的熱映就爲貴陽當地帶來了票根經濟的規模效應,雲巖區小喫服務開票收入同比增長47.1%、出租車客運服務開票收入同比增長2.5倍。

其次,北京、上海等城市通過電影主題展覽、IP快閃店以及衍生品盲盒等業態,將單次的電影消費延伸爲涵蓋餐飲、零售、展覽、社交、傳播等開放性的複合消費鏈條。電影票根不僅是消費憑證,更是情感載體。通過IP衍生的跨界傳播等新模式,電影的影響力得以持續發酵。這其中,優質的內容是票根經濟的核心驅動力,正是經久不衰的魅力使票根經濟的衍生消費突破了時空的限制,形成持續的長尾效應。例如,從《流浪地球2》到《哪吒2》,相關的周邊衍生品都出現了超過半年的供不應求。

不僅如此,中國電影正在成爲推動我國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的媒介槓桿。顯然,票根經濟的影響力並不侷限在影院及相關的城市空間,它正通過“影視+文旅”的新業態將電影消費轉化爲文旅消費,並且不斷催生新場景、新消費,爲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例如,《唐探1900》的拍攝地山東德州樂陵影視城,在今年春節檔之後就人氣飆升,如今已成爲當下山東文旅的一大代表。

近年來,我國電影產業實現了一步一個腳印的跨越式發展。這種發展不僅體現在票房規模上,更集中反映在產業形態的革新上:電影正從單一的文化產品發展爲關聯着全社會消費潛力的媒介槓桿。“小票根”撬動“大消費”的本質,正是通過電影這一公共媒介,充分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如今,中國電影已站在新的歷史節點,正迎來多維發展的新態勢,電影產業從形態到範疇都在形成新的中國經驗。在可預見的未來,票根經濟還將進一步打破行業邊界,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尤其是在全球電影市場停滯不前、美國政府電影政策進一步保守化的現實語境下,中國電影產業票根經濟的世界意義還將散發出更爲耀眼的光芒。(作者孫佳山、趙敏分別是中央文化和旅遊管理幹部學院研究員、中國電影資料館研究生)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