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全球老齡化問題加劇,養老機器人正成爲消費領域的新熱點,並逐漸成爲解決養老問題的重要方式之一。前不久,由我國牽頭制定的養老機器人國際標準正式發佈。該項標準聚焦老年人在日常生活、健康護理等各方面的需求,兼顧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爲各類養老機器人的產品設計、製造、測試和認證等提供了基準。
《“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提出,發展壯大老年用品產業,發展輔助搬運、翻身、巡檢等機器人,提升家庭服務機器人等適老產品的智能水平、實用性和安全性。《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的意見》也提出,要加快養老科技和信息化發展應用,重點推動人形機器人等技術產品研發應用。在政策引領下,從入門級陪伴機器人到高端護理類機器人,產品類型日益豐富。在哈爾濱,由哈工大機器人集團等企業研製的適老功能機器人和智能穿戴設備,已在多個社區設置體驗廳;江蘇一家企業研發的智能養老機器人“大頭阿亮”,可以全天候智能服務居家老人;瀋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助行設備、牀椅機器人等,能夠提供更加專業的服務……養老機器人不再只是科技展臺上的概念產品,而是逐漸成爲千家萬戶的應用消費品。
儘管我國養老機器人產業取得了顯著進展,但仍存在一些瓶頸:養老機器人的價格較高,增加了消費者的使用成本,也限制了企業的大規模生產推廣;養老機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可靠性和安全性有待進一步提升;等等。
爲此,應加快制定和完善有關法律法規,建立健全養老機器人的標準和認證體系,明確機器人在工作過程中的責任認定,保護消費者的隱私和數據安全等,確保消費市場的健康發展。
在生產領域,要突破養老機器人發展的技術瓶頸。加大對人工智能、傳感器、物聯網等領域的投入力度。企業也可與醫療機構、科研院所等合作,注重生產操作方式簡單、數據加密安全的機器人,提升機器人的智能化水平,有針對性地開發更符合老年人需求的產品。
養老機器人市場的蓬勃發展,既是消費升級的具體體現,也是銀髮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隨着消費觀念從“將就養老”向“品質養老”轉變,養老機器人產業將逐步從高端消費品市場走向大衆市場。市場相關各方應加大補貼力度降低消費者購買成本,企業可通過向社區、養老機構等提供免費試用、設備租賃、共享使用等服務,促進養老機器人的推廣與普及。
在推動市場朝着更加理性、健康方向發展的同時,更要關注老年羣體的真實需求,避免過度營銷和概念炒作,讓技術真正服務於人,爲老年人創造有尊嚴、有幸福感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