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爲配合中國旅遊日,各地拿出真金白銀爲消費者送福利。例如,寧波文旅部門發放1290萬元文旅消費券,北京發放1000萬消費補貼和1.5億元政策獎勵資金。企業的積極性也很高,高德地圖推出總計價值超1億元的文旅消費補貼,華住集團也推出億元禮遇計劃……這些“千萬元級”“億元級”大禮包重在惠民樂民,讓消費者玩得盡興,遊得實惠。
消費者關心的是如何用好這些大禮包。分析起來,這波文旅消費券有兩大特點:一是覆蓋面廣,比如,北京消費場景涵蓋新品首發、悠遊度假、科技體驗、美食嚐鮮、精品演藝等內容。二是聯動性強,多地文旅部門聯動鐵路、航空、通信運營商、金融機構、OTA平臺、電商平臺等機構,整合門票、出行、消費等多類優惠,以景點、電影院等核心場景爲起點,打通“喫住行遊購娛”全產業鏈條。
“五一”小長假過後,文旅市場面臨新一輪供給和需求的提質增效。通過大數據捕捉消費偏好的波動曲線,用算法精準定位文旅產品的供需缺口,讓文化資源轉化爲流動的消費動能,消費券恰似精密的市場調節器,連接供給側改革與需求端升級,進一步激發文旅市場活力。
消費券能夠釋放四兩撥千斤的乘數效應。單純門票減免或消費立減容易讓市場陷入“補貼依賴症”,通過供給側創新,培育新消費場景,纔能有效激發內生需求。河北廊坊用一張戲劇門票串聯起藝術觀賞、餐飲住宿、休閒娛樂,將“看戲”轉化爲“全天候消費”;雲南玉溪讓“球票+旅遊+商圈”聯動,在中超聯賽期間,推出“憑球票享景區免費、餐飲九折、住宿減免”,帶動賽事期間餐飲營業額增長37%。這些成功案例說明,發放消費券還需與消費場景深度融合,精準錨定需求、創新供給形態、完善制度設計,形成從單點優惠到鏈條增值的轉換。
消費券在文化惠民中也扮演重要角色。在旅遊日益盛行的今天,消費券拉近了無數嚮往詩與遠方的心靈與美麗風景之間的距離。當退休教師用消費券走進嚮往半生的敦煌莫高窟、外賣騎手憑電子憑證帶子女夜遊黃浦江,這些微小卻溫暖的生活圖景,彰顯了社會資源再分配的意義。當消費者手持消費券走進博物館、劇場、非遺工坊時,完成的也不僅僅是貨幣兌換,更是文化價值與消費體驗的深度連接。從這個角度看,文旅消費券所創造的價值,已經遠超單純的經濟層面。
文旅業的發展壯大不能止步於消費金額的賬面增長,更要追求文化價值的持續輸出。讓每一張消費券都能成爲打開文化體驗之門的密鑰,每一次覈銷都轉化爲情感記憶的存儲,消費券才能真正完成從經濟工具到文化媒介的蛻變。這就需要各地各部門以繡花功夫精準制定投放策略,讓消費券的流轉爲我們帶來越來越豐富的文旅體驗與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