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白雲怡 熊昕儀】來自中國與非洲的經濟界人士日前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美國掀起的貿易戰會對中國、非洲等新興經濟體帶來衝擊,但也將推動中國與非洲進一步加強在經貿與投資領域的合作,尤其是在製造業、綠色能源、數字技術等領域,以應對全球經濟與日俱增的不穩定性。
南非共和國貿易、工業和競爭部投資促進首席主任萊斯特·博亞7日在一場南非投資論壇場邊接受《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美國當前對多國單邊加徵關稅的做法“對任何國家都沒有好處”。南非作爲對美出口大量汽車、農產品和礦產品的國家,深受關稅戰的影響。
“我們希望美國人能夠清醒。”他說,南非尋求與美國就貿易問題展開對話,但不會無限期等待,該國正積極尋求與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市場和夥伴加強合作。在過去十餘年間,大力推動“一帶一路”倡議,未來,南非希望在其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這名南非經濟官員表示,各國尤其是金磚國家等新興經濟體,應在世貿組織和聯合國等多邊平臺上攜手應對關稅戰帶來的挑戰。他認爲,美國試圖通過單邊主義手段遏制全球化趨勢是行不通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全球互聯的時代,全球化與各國間的經貿合作不會因爲某些政治人物的個人意志而終止。
博亞表示,中國與南非的合作正處於深化階段,尤其在綠色能源、智能製造、數字技術和公共基礎設施等領域潛力巨大。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南非擁有良好的基礎設施、銀行體系和相對成熟的市場機制,完全有能力成爲中國企業進入撒哈拉以南非洲市場的“跳板”。在當前形勢下,南非尤其歡迎更多中國製造企業在該國落地建廠,特別是在光伏組件、電動汽車等領域展開合作。
博亞是在7日在北京舉辦的一場主題爲“投資南非:共建高質量中南命運共同體,邁向共享繁榮的未來”的論壇場邊對記者作出上述表述。這場論壇旨在向中國投資者推介南非在金融、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綠色製造業、能源與礦業等領域的投資機遇。
中非發展基金投資總監兼南非代表處首席代表於慶在論壇場邊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當前全球供應鏈面臨重構,中國企業調整產業佈局,爲中非產業合作帶來了更多機會,尤其是紡織、電子組裝、汽車配件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如埃及、尼日利亞、摩洛哥等地的工業園吸引更多中國製造業企業投資落地,併成爲輻射非洲大陸和國際市場的生產基地。
他表示,此外,隨着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穩步推進,非洲國家也將更多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中國與南非、尼日利亞、摩洛哥等國家分別簽署了貨幣互換協議。埃及宣佈歡迎中國投資者使用人民幣赴埃投資興業。中國企業在與非洲經貿往來中將更多使用人民幣,大幅降低匯率風險和交易成本。
“非洲消費市場潛力巨大,城鎮化加速和中產階級羣體擴大持續擴大,爲中國消費品、數字技術和新能源、智慧城市等基礎設施解決方案出口提供更大市場空間。”他表示,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非洲人口潛力巨大,擁有最年輕的勞動力,預計2050年非洲大陸人口將達25億,消費市場規模有望突破5萬億美元。同時,非洲各國出臺各類優惠政策,致力於推動產業結構多元化,提升本土製造業水平。憑藉着人口紅利、城鎮化發展、政策優勢和區域一體化等核心驅動力,非洲可望成爲全球製造業轉移的新目的地。
於慶認爲,中國經過40餘年改革發展,擁有豐富的工業化發展經驗,並且擁有技術、資金以及人才優勢。中非產業合作符合中非發展的現實需要,也具備發展的強大基礎。未來,“中非聯合制造”將成爲大方向,這不是簡單的產能搬遷,而是通過技術轉移、本地化運營和產業鏈協同,幫助非洲建立可持續的產業發展體系。
他表示,基於非洲經濟發展趨勢和中非合作優勢,未來,基礎設施、製造業、農業等傳統領域依然是中國在非的投資重點。同時,綠色能源,包括光伏、氫能及儲能等,醫療健康、數據中心與雲計算、金融科技、藍色經濟等也將成爲中非合作發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