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局】馬斯克要建“美國黨”,靠譜嗎?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陳子帥 白雲怡】當地時間7月1日,美國國會參議院投票通過“大而美”稅收與支出法案。當日早些時候,美國企業家馬斯克在其掌管的社交媒體平臺X上發帖狠批該法案,並表示如果法案通過,第二天就會成立“美國黨”。

馬斯克說要建“美國黨”,是認真的嗎?儘管幾十年來美國存在着大量除共和黨、民主黨以外的小黨派,但從未有真正意義上取得政治成功的“第三黨”。擁有巨大影響力的馬斯克如果建黨,他會成功嗎?馬斯克的真實目標到底是什麼?

馬斯克的“美國黨”可能長啥樣?

據美聯社2日報道,馬斯克曾多次提出,美國需要一個新政黨來體現共和黨沒能代表的觀點。本週一,馬斯克轉發了上月他在X平臺上發起的一項投票,投票詢問美國是否需要“一個真正代表中間80%民衆的政黨?”投票當天,馬斯克公佈稱有“80%的人同意”建立新政黨,他隨後將政黨命名爲“美國黨”。

週一下午,馬斯克稱,若“瘋狂的”“大而美”法案通過,“美國黨” 將會成立。他表示,美國需要一個民主黨和共和黨之外的“替代選擇”,“這樣人民才能擁有發言權”。

馬斯克想建“美國黨”可能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政黨?美國《新聞週刊》對此展開了一系列“暢想”。報道稱,根據馬斯克的言論,他所建立的政黨將基於兩大意識形態支柱——財政保守主義和對未來產業的積極投資。該政黨很可能會把自己定位爲一個“有前瞻性和商業頭腦的政黨”。

報道稱,從馬斯克言論推測,“美國黨”可能更少關注意識形態,更多關注改革。例如會減少監管上的繁文縟節以加強創新,特別是在生物技術、人工智能、太空等領域;言論自由的程度會“最大化”,馬斯克對X平臺的管理或許會成爲指導精神;在外交上,可能對一些長期的外交糾葛持懷疑態度,儘管馬斯克在這方面表現得難以預測;教育上則會打破傳統教育模式,支持去中心化、技能優先的學習。

美國《新聞週刊》認爲,“美國黨”的立場可能反映了硅谷自由意志主義的視角,但並不總是與更廣泛的公衆需求一致,尤其是工人階級和農民的需求,這兩個羣體與高科技經濟的直接關聯較少。

“美國黨”會吸引哪些羣體加入?《新聞週刊》分析認爲,這可能包括以科技爲中心的獨立人士;對現有兩黨意識形態僵化感到失望的中間派;重視言論自由、懷疑制度權力的文化自由主義者;社交媒體平臺上有影響力的人,特別是活躍在X平臺上的人;年輕選民,特別是對科技、創新充滿熱情的Z世代和千禧一代。

《新聞週刊》還推測,“美國黨”在政黨標誌的設計上會延續特斯拉或SpaceX的極簡和未來主義,可能會包含一些數字元素,比如字母“A”,並放棄鷹、旗幟等老套的美國表達愛國主義的符號,而是充滿“科技感”。

“美國黨”,能成功嗎?

很難。這是大多數輿論和分析人士的判斷。“在美國建立一個成功的第三黨極其困難,即使是像馬斯克這樣擁有鉅額財富和影響力的人。”《新聞週刊》評論稱,“歷史不站在他那一邊。”

報道分析認爲,儘管馬斯克在互聯網上已展現出毋庸置疑的動員能力,他在X平臺上的發文曾多次引發金融市場劇烈波動,他的追隨者也忠誠、高調、有影響力,但政治組織是另一回事。它需要地面行動、結盟合作、穩定的聯盟關係,而這些不是靠表情包或直播就能搭建的。過去一些在網絡上走紅的政治運動往往難以將線上支持轉化爲線下的實質影響。

“選舉制度上的系統性障礙——如嚴格的選票資格法、選舉人團制度、‘贏者通喫’的投票方式,以及對全國辯論舞臺的封鎖——更幾乎讓任何新政黨都不可能在不拆除數十年來的政治結構基礎上獲得真正進展。”報道稱,即便馬斯克擁有龐大的資源和媒體影響力,這些障礙依舊根深蒂固。

公開報道顯示,在歷史上,美國的“第三黨”很難取得政治上的成功。美國富商羅斯·佩羅在1992年的大選中獲得了近19%的普選票,但卻未能贏得一張選舉人票。拉爾夫·納德在2000年的選舉中被貼上了“攪局者”的標籤。最近,由華裔企業家、前總統候選人楊安澤創立的“前進黨”雖獲得了關注,但難以獲得吸引力。

《德國之聲》援引瓦爾多斯塔州立大學政治學者伯納德·塔馬斯的話認爲,“第三黨”若想在美國成功,前提條件是美國存在大批對現有政治選項感到失望的人,且新黨必須能回應公衆的不滿情緒,並由此建立起一股自下而上的草根力量。而許多新興政黨往往態度模糊不清,無法真正回應人們對變革的強烈渴望。

報道稱,雖然很多美國人的確對現有的政治選擇不滿,但2024年5月兩位美國政治學者的一項研究發現,對本黨不滿的共和黨人和民主黨人其實更不願意投票支持一個更溫和中間的新政黨。

美國“第三黨”的真正作用:“像蜜蜂一樣蜇人”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所副所長張騰軍2日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認爲,馬斯克在利益上仍與共和黨有許多捆綁和糾葛,在很大程度上仍需依賴特朗普政府,雙方不太可能走向徹底決裂。“馬斯克宣稱建立‘美國黨’,更多是一種威脅或情緒宣泄。”他認爲,馬斯克此舉再次折射出,許多美國民衆對現有選擇的深深不滿。

不過,伯納德·塔馬斯認爲,在美國,“第三黨”往往不是通過贏得席位並實現長期發展,其策略多是“像蜜蜂一樣蜇人”,即“攪局”,或是從兩黨的主流候選人那裏分走選票。而由於害怕“第三黨”的出現,主流政黨有時也會調整政策,以安撫不滿的選民。“而就像蜜蜂一樣,蜇完人,它就死了。”塔馬斯介紹稱,在美國,最成功的“第三黨”通常也只能維持大約十年。一旦它們變得過於強大,主流政黨就會開始竊取它們的語言、意識形態。

這名政治分析人士認爲,像馬斯克這樣的人,如果真的想創黨,或許可以借鑑美國左翼政客亞歷山德里婭·奧卡西奧-科爾特斯和伯尼·桑德斯所推動的“反對寡頭統治”運動,或是MAGA運動本身。“要想迅速獲得成功,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激發公衆對現狀的憤怒和不滿。”

樸次茅斯大學美國政治專家達菲德·湯利則認爲,如果馬斯克真的創立新黨,它最有可能造成的效果,是分裂共和黨的票源,反而在短期內使民主黨在衆議院中佔據主導地位,畢竟美國選舉制度是“贏者通喫”。

而CNN則認爲,馬斯克目前尚未真正在共和黨中建立廣泛的政治支持基礎。報道認爲,特朗普現在在共和黨的地位堅不可摧,這是馬斯克想要成爲政治強人的最大挑戰。

民調專家、戰略顧問李·卡特認爲,在上次大選中,馬斯克確實幫助了特朗普,“但站在舞臺中心的從來不是馬斯克,我不認爲人們會像追隨MAGA那樣去追隨馬斯克。”

“對馬斯克來說,也許最好的選擇是等待特朗普逐步淡出政壇——畢竟他比特朗普年輕得多。如果保守派日後對特朗普的政治遺產感到失望,甚至對整個現行體制產生懷疑,馬斯克或許會找到孕育‘第三條道路’的肥沃土壤。”CNN稱。

許多分析認爲,無論馬斯克能否建立“美國黨”或“美國黨”的影響力有多大,這位億萬富翁都將繼續在美國的政治生態中扮演重要角色。美聯社認爲,即便沒有建立正式的政黨,馬斯克選擇直接或通過其政治行動委員會爲候選人提供資助,也將成爲未來影響美國選舉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不過,張騰軍認爲,雖然馬斯克在過去一年中展現出對美國政治強大的影響力,但最近頻頻碰壁的顯示,或許讓他對政治的興趣正在減退。他是否會因厭倦華盛頓的政治生態而選擇遠離,仍是一個未知之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