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追趕中美,歐洲車企發力自動駕駛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環球時報記者 任筱楠】“德國的汽車奇蹟。”最新一期德國《經濟週刊》封面文章稱,自動駕駛正在成爲汽車行業的領先技術,多年來德國汽車製造商似乎一直落後於來自美國和中國的競爭對手。現在,大衆、梅賽德斯-奔馳和寶馬等德國車企試圖奮力追趕。

6月,德國汽車製造商大衆汽車全資子公司MOIA在漢堡正式發佈了其首款量產級Robotaxi(自動駕駛出租車)——ID.Buzz AD。大衆汽車首席執行官奧博穆在發佈會上表示:“這使大衆汽車集團在全球增長的市場中佔據了領先地位。”同時,ID.Buzz AD也在漢堡展開城市道路測試。

現場報道的美國《華爾街日報》記者表示:“在測試過程中,安全員兩次接管車輛。爲繞開佔道的貨車,車輛一次誤入了自行車道、一次誤入了對向車道,安全員不得不立即糾正車輛……”

儘管測試表現並不盡如人意,但大衆汽車自動駕駛部門負責人克里斯蒂安·森格預計該車輛一旦投入使用,未來利潤率將“遠超兩位數”。相比之下,該公司目前在傳統汽車業務中,正努力實現 6%至8%的目標回報率。據報道,大衆於2025年4月宣佈與美國科技公司Uber達成合作協議,計劃自2026年起在美國洛杉磯投入上萬輛ID.Buzz AD,用於開展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克里斯蒂安·森格表示,由於歐洲監管更爲複雜,完全無人駕駛服務或在2027年後才能在歐洲推廣。

除了大衆之外,其他德國車企也開始重視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梅賽德斯-奔馳首席開發官馬庫斯·舍費爾表示:“汽車行業現在面臨的關鍵問題是:你的駕駛有多自動化?你的駕駛有多安全?而且,特斯拉已不再是標杆。”德國汽車專家布拉澤爾表示,“中國初創公司和科技公司在過去兩年裏進步非常快,此外還有像Alphabet這樣實力雄厚的美國科技公司,其旗下目前領先的自動駕駛出租車公司Waymo,以及亞馬遜旗下的Zoox都在自動駕駛領域發展較快。”

寶馬也希望憑藉高端自動駕駛技術脫穎而出,其在捷克小鎮索科羅夫擁有一個未來出行開發中心,專門用於測試L3、L4級自動駕駛和泊車技術。

《華爾街日報》報道稱,曾經引領全球汽車工業的歐洲,在自動駕駛這條賽道上正努力追趕美國和中國。但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在歐洲落地自動駕駛,難度較大。

“爲什麼自動駕駛汽車在中國已成現實,而在歐洲卻遲遲未見蹤影?”奧地利《標準報》認爲,在同美國和中國在自動駕駛方面的競爭中,歐洲製造商的表現令人擔憂,看看舊金山或武漢的“無人駕駛出租車”就足以證明這一點。

“中國和美國在經驗方面領先,幾乎無人能及。”德國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所奧地利分部的行業專家威爾弗裏德·西恩表示:“中國汽車製造商通過收集和共享真實條件下的路況數據,正讓汽車變得越來越智能,而歐洲卻幾乎還沒有走出測試實驗室。”

汽車行業分析專家許廣健8日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稱,德國作爲汽車製造業大國,在自動駕駛領域發展相對滯後,主要原因包括:首先,德國自動駕駛整體生態與中美等國存在差距,體現在芯片等關鍵硬件以及算法、人才、高精地圖等軟實力上,同時,自動駕駛對基礎設施要求較高,而德國等歐洲國家在車路協同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尚難滿足需求;其次,當地初創企業在融資方面可能面臨一定困難;再者,德國本土知名車企出於維護品牌形象的考量,對新技術的安全標準要求極爲嚴苛,導致進展相對緩慢;最後,歐洲消費者對自動駕駛的接受度可能低於中美市場,使得企業難以在該領域進行大規模投入。

“歐洲總是如蝸牛般前進。”德國著名汽車專家杜登霍夫教授對瑞士《一瞥報》說。自動駕駛等新技術的審批總是需要歐盟成員國之間進行冗長的討論。“因此,歐洲早已不再處於創新的前沿。我們短期內也不會看到自動駕駛出租車投入使用。”杜登霍夫表示。

但隨着更多自動駕駛技術和產品的發佈,歐洲各界的信心隨之高漲。歐盟也在加緊推進相關政策支持,今年3月出臺了汽車工業行動計劃,其中第一項措施就是加快自動駕駛汽車在歐洲的普及,包括加快自動駕駛軟件和硬件的開發,推動產業聯盟,啓動大規模自動駕駛試點項目等。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