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白雲怡】當地時間7月7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發佈了致日本首相石破茂、韓國總統李在明的信件,宣佈美國將自2025年8月1日起對所有日本和韓國輸美產品徵收25%的關稅。面對美國最新的關稅威脅,日本和韓國的學者怎麼看?日本和韓國與美國在8月1日前達成貿易協議的可能性有多大?
據日本媒體報道,日本首相石破茂8日表示,對美方宣佈增稅感到“遺憾”,目前雙方尚未達成協議,是因爲日本沒有輕易讓步。他表示,日本國內將團結一致守護國家利益,在不容妥協的事情上不會妥協,絕對不會犧牲日本的農業。
日本經濟學家、清華大學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中心榮譽顧問德地立人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認爲,目前日本正面臨參議院選舉,至少截至本月20日前,日方几無可能妥協與美國達成協議。對此,日美雙方都非常清楚。因此,實質性的交涉只能放在本月月底,這意味着談判的時間並不多。
他介紹稱,對於日方此前提出的綜合方案,美國並不滿意。他認爲,在月底不到十天的時間裏,雙方能達成協議的概率並不大。此外,還需要考慮到參議院選舉的結果,如果執政黨不能保持半數,情況將更加複雜,日方妥協的概率將進一步縮小。
據美國媒體報道,特朗普8日在社交媒體“真實社交”上寫道:“根據發給各國的信函,以及今明兩天和接下來一段時間內將要發送的信函,關稅將於2025年8月1日開始實施。”他強調,“這一日期沒有變化,以後也不會變!”
不過,在德地立人看來,關稅仍有延期的可能。他認爲,如果25%的關稅真的落地,日本的汽車及汽車引擎和零部件將成爲受衝擊最大的產業。此外,半導體制造設備、電子、光學器材也會受到一定影響。“總而言之,對日本經濟影響不小,但相信不會導致出現經濟衰退等情況。”
與此同時,美國經濟也會受到關稅的衝擊。“凡是不能在美國國內生產的商品,價格都會提升。現在美國的製造業只佔GDP不到10%, 通脹的壓力將會很大。”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所以我認爲,所謂對等關稅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只是一種交涉手段。”
他認爲,在地緣政治緊張的大背景下,同盟關係仍大於經濟關係,日美兩國最終可能達成某種協議,“但這一協議可能未必讓雙方滿意。”
據日本共同社、日經新聞等日媒報道,日本各界人士對美國最新關稅威脅感到“失望”和“憤慨”。共同社稱,日本自民黨政務調查會長小野寺五典8日表示,美國相關信函“內容無法接受”,“非常失禮”。而《日經亞洲》則在9日的一篇文章中寫道,特朗普這封關稅信函粉碎了日本對於兩國間“特殊關係”的幻想,分析人士提醒,日本現在必須適應新的現實。
對於特朗普的關稅信函,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8日發表聲明說,韓國新政府上臺後,雖在短時間內根據國家利益優先原則與美方進行了密集談判,但仍不足以就所有議題達成共識。韓方將在新關稅稅率生效前加速談判,以取得互惠協商成果。
對此,韓國全球戰略合作研究院院長黃載皓9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面對美國最新的關稅威脅,韓國方面確實面臨極大壓力。
他認爲,目前韓國的首要目標是在接下來的談判中爭取將關稅稅率降至一個“國內可以接受的水平”,這個數字應低於25%。“如果我們的目標沒有達成,即使我們被迫簽署了協議,也沒有什麼意義。”
對於美國對盟友施加的經濟壓力,這名韓國學者認爲,儘管這在韓國國內引發了廣泛不滿,但韓國政府在現實中幾乎沒有太多回旋餘地。“我們沒辦法對抗,只能在下雨時先躲雨。”他表示,在當前國際格局下,連歐盟、北約都難以完全抵禦美方壓力,韓國所承受的壓力只會更大。
黃載皓認爲,韓國目前採取的是“觀望策略”,即先觀察他國談判成果,再決定自身行動。他舉例稱,若日本最終與美國達成19%的關稅協議,而韓國同意高於20%的稅率,將難以在國內交代;相反,若韓國稅率低於日本,儘管民衆仍然可能不滿,但輿論壓力相對可控。他同時表示,在當前壓力之下,地區內國家間的經貿協調有可能獲得新的動力,中日韓合作機制以及中韓自貿協定等現有框架,也可能因此迎來更多進展的契機。
韓國《中央日報》認爲,由於爭取到了約三週的“談判時間”,韓國躲過了最糟糕的關稅打擊。然而儘管爭取到時間,當前局勢仍難以讓人放心。目前,韓國政府的戰略是以擴大韓國強項尖端製造業領域的合作爲籌碼,擴大談判的迴旋空間。
據美國《華盛頓郵報》報道,經濟學者、企業主和外國政府官員都對特朗普政府7日所發關稅函感到困惑,不知美方是否會真正執行相關計劃,抑或僅試圖以此推動進展遲緩的貿易談判。但無論如何,這兩種舉措都會加劇經濟不確定性。
“特朗普的策略之一就是製造一種‘大家都在做決定’的壓力環境,”黃載皓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各國也都在想方設法在風暴中找到相對安全的避雨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