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丁雅梔】“新疆和我想象中完全不一樣。”來自德國的自由記者亞曼在烏魯木齊參觀時對《環球時報》記者說。6月30日至7月8日,來自23個國家的24名媒體記者參加了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組織的“走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主題參訪活動,從喀什到吐魯番再到烏魯木齊,這些記者走進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當地社區、企業、文化場館、宗教場所、歷史遺蹟等。9天的實地走訪徹底顛覆了他們此前對新疆的認知。
“在西方,這樣的民生工程往往需要經過數年討論”
亞曼就是上述記者中的一員。這是他第一次來到新疆,也是他首次到訪中國。“從德國來到新疆之前,我想象過很多可能的場景——破敗的基礎設施、挨餓受凍的民衆,以及被現代化浪潮衝擊得支離破碎的傳統文化。然而,當我真正踏上這片土地時,我才發現西方媒體所描述的新疆是帶有政治意圖的,充滿偏見。”
在新疆的這段時間裏,亞曼有不少有趣的觀察,比如一路上騎自行車的人很少,大多都是騎電動車或是開小轎車。他說:“看來,‘自行車王國’時代結束了。”在伽師縣飲水思源展示館,亞曼看到了中國基建如何徹底改變當地民衆的生活。這個曾因水質問題飽受困擾的縣城,如今通過規模化供水工程,讓家家戶戶擰開水龍頭就能享用安全的飲用水。亞曼感嘆道:“在西方,這樣的民生工程往往需要經過數年討論,而中國卻讓承諾快速兌現。”
在喀什古城的街巷間,亞曼被傳統與現代交融的景象深深吸引。維吾爾族工匠在修葺一新的百年老屋裏敲打銅器,隔壁的年輕店主正通過直播向全國銷售手工藝品。在新疆呼圖壁縣大豐鎮的一處棉田裏,亞曼目睹了當地居民使用無人機在5公頃的棉田上空灑藥,不到10分鐘就完成作業。他稱讚道:“在這裏,普通農戶都能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這太棒了!”
“出發之前,我擔心感受到‘緊張氛圍’,但我發現這裏很開放”
“來到新疆之前,我接觸到的關於新疆的信息總是和‘民族滅絕’等詞關聯在一起。”馬爾代夫媒體中心記者瑪利亞姆·米爾扎姆·馬蘇德向《環球時報》記者坦言,“出發之前,我有一些忐忑,擔心感受到‘緊張氛圍’。但來了之後,我發現這裏很開放,維吾爾族文化、不同宗教文化、歷史遺蹟都被保護得很好,西方媒體說的都不是真的。”
瑪利亞姆的感受在參訪新疆文化遺產時尤爲強烈。在交河故城這座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築城市遺址前,她驚歎於中國政府爲保護這一珍貴歷史遺蹟所付出的努力。走進喀什古城,她忍不住稱讚:“太美了!人們的生活如此安寧,同時又充滿活力。”在新疆伊斯蘭教經學院的圖書館中,阿拉伯語、漢語、維吾爾語版本的宗教典籍整齊陳列,更打破了她對“宗教壓抑”的想象。
文化共存的見證不止於此。來自日本共同社外信部的記者北藤稔道已有9年從業經歷,他也有着自己獨特的感受。他表示,此前也看到過一些所謂“新疆民族矛盾問題”的報道,可在旅途中,他並沒有發現這種情況。
在喀什地區中醫醫院和夏馬勒巴格鎮衛生院,北藤稔道看到維吾爾族老人正在接受中醫鍼灸、拔罐、艾灸等治療。“我原本以爲中醫只是漢族的傳統醫學,只有漢族人居住的地方纔有,但是我看到很多維吾爾族患者以及其他少數民族的患者也來醫院接受中醫治療,這是我第一次知道這件事,很有意思。”他說。
“描述真實的新疆,這是我的任務”
“不少西方媒體上關於新疆的報道是扭曲的。”意大利“逆流外交”網站負責人、資深記者梅琳·洛佩茲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直言。她表示,此次新疆之行讓她看到了與西方媒體描述截然不同的現實,其中最令她震撼的,是這片土地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羣體能夠和諧共處、彼此包容,對不同宗教信仰也展現出充分的尊重與接納。她以新疆伊斯蘭教經學院爲例說,那裏不僅設施完善,更爲學生提供了優良的宗教學習條件,這樣的場所和環境在歐洲很少見。洛佩茲還提到,新疆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她期待新疆能在聯通中歐及中國與中亞的合作中發揮更大作用。
面對西方敘事與親眼所見之間的鴻溝,這些記者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迴歸新聞本質。“新疆給我帶來了全新的視角。”在行程尾聲,亞曼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作爲一名記者都難以擺脫對華刻板印象的影響,那麼普通民衆的誤解程度之深可想而知,“我必須把真實的新疆告訴讀者”。在北藤稔道看來,報道真實的新疆並非易事,一些西方媒體關於新疆的報道存在過分之處。他說:“要儘可能靠近當地人的生活,描述真實的新疆,這是我的任務。”洛佩茲也呼籲:“希望更多外國記者能親自到新疆來體驗感受,這樣才能瞭解真實的中國。”
這趟旅程的終點成了許多外媒記者傳播真相的起點。正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所言:“無論如何污衊抹黑,都改變不了新疆產品物美質優的本質,破壞不了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穩定繁榮的事實。”當24位外媒記者帶着真實的影像和故事回到各自的國家,他們或許能在西方主導的輿論場中爲新疆推開一扇被遮蔽已久的真相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