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局】與美達成“史上最大”關稅協議,日本政治經濟前路幾何?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 陳子帥 丁雅梔】23日,關於日本首相石破茂的“辭職”傳聞引發廣泛關注,後經石破茂本人證實,他將繼續留任執政。而早些時候,日美雙方宣佈達成“史上最大”貿易協議,美對日徵收關稅將從25%降至15%,汽車關稅也降至同一水平。日媒認爲,石破茂的去留與這場持續數月的關稅談判直接掛鉤。此前,日美7輪談判因日本不肯在汽車關稅問題上讓步而陷入僵局。BBC稱,這項協議出爐之際,石破茂正面臨下臺壓力。

爲何此輪美日貿易談判能夠打破僵局?這項號稱“史上最大”的協議又將產生哪些影響?此前面對“下臺”聲浪的石破茂又將迎來怎樣的政治前程?《環球時報》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和調查。

“磋商僵局突然達成了共識”

21日,日本經濟再生大臣赤澤亮正赴美進行第八輪關稅談判,以期在8月1日談判截止日期前達成協議。22日晚間,特朗普在白宮的一場活動中表示:“我剛剛簽署了歷史上最大的貿易協議,我認爲這可能是與日本簽署的歷史上最大的協議。”日本共同社稱,此前日本以汽車爲中心要求美方降低追加關稅,而美國對給予特殊待遇表示爲難。現在,“雙方陷入僵局的磋商突然達成了共識。”

達成共識的背後原因是什麼?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劉軍紅23日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稱,過去7輪談判,美方要求只討論對等關稅,日方則堅持將汽車關稅作爲討論中心,因此雙方談判時很容易因衝突而談不下去。而經過這次參議院選舉,日本自民黨和經濟界對自身、全球貿易和投資形勢以及日美貿易關係有了新的認識,所以日美雙方這次將談判重點放在了投資和市場層面。“日本將投資作爲談判的突破口,是在逆境中相對積極的做法。”據日媒報道,石破茂21日在記者會上強調:“將以‘不是關稅而是投資’的思路,達成符合日美雙方利益的協議。”

“日美此次經貿談判能在短時間內達成協議,關鍵在於美國的權衡。”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盧昊認爲,此前七輪經貿磋商已對雙方技術性差異進行了充分磨合,而美國在同盟關係與現實利益之間做出了平衡——既通過談判獲得了預期利益,又部分滿足了日本訴求,從而穩定了同盟關係,這一結果顯然是美國權衡後的選擇。​

遼寧大學美國與東亞研究院院長呂超23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實際上,美國和日本的關稅戰很大程度上並非主要由經濟原因導致,而是美國試圖加強對日本的控制。美國試圖通過關稅手段讓日本在壓力下做出更多妥協,甚至成爲美國的附庸,這是美國的主要目的之一。

“對雙方都有利的協議”?

今年4月,石破茂在回應美國對日加徵高關稅時表態稱,日本不打算做出重大讓步,也不急於達成協議。對於此次談判成果,許多觀點在討論日方是否做出了讓步。

22日,特朗普在社交媒體平臺發帖稱,日本將向美國投資5500億美元,美國將獲得其中90%的利潤。此外,日本將圍繞汽車、大米以及其他農產品等貿易開放市場。另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石破茂23日上午表示,汽車及其零部件的關稅(含現行稅率)最終定爲15%,此外日本還將增加對美國大米的進口。

“從目前披露的協議內容來看,這是對雙方都有利的談判結果。”劉軍紅說,美國將獲得鉅額投資,而日本企業也能夠通過投資獲得全球競爭力的回報。另一方面,日本市場開放,也會吸引更多世界的資金資源。在汽車關稅上,已經好於市場預期,股市反應積極。

不過,這位學者提到,日本的市場開放“歷來都是很有學問”,“他們有很多保護措施和有形無形的制度,不會簡單地打開閘門。日本在表態上從來都是積極、和平、善意、公開、公平的,但市場有市場的章法,政府管不了。就像日元匯率,當局會說‘日元匯率由市場決定的’。”

牛津經濟研究院日本首席經濟學家長井滋人接受BBC採訪時稱,考慮到日本對美存在鉅額貿易順差,將關稅稅率從25%降至15%,是日本“現階段的最佳折中方案”。他說,日本汽車和鋼鐵出口商也將如釋重負,因爲這些行業曾是特朗普關稅政策的針對目標,“(首相石破茂)可以將此作爲一項政績來宣傳。”對於美國來說,5500億美元的投資“將極大地推動美國經濟復甦,與特朗普所倡導的‘重振美國製造業、創造更多就業崗位’的敘事相契合。”

據BBC報道,特朗普在白宮拍攝的一段視頻中說,這可能是美國與日本簽署的歷史上最大的協議,並且“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一項很好的協議”,“我一直說,協議必須對所有人都有利。”石破茂在東京對記者說:“這是在對美國有貿易順差的國家中,目前爲止最低的稅率。”另據《日本經濟新聞》消息,石破茂23日上午表示,“在汽車及其他產品方面,雙方都爲國家利益進行了極限交涉,最終形成了這樣的成果”。他還說,“此次協議旨在維護國家利益,日美雙方共同創造就業、生產優質產品,未來還將爲世界發揮多方面作用。”

不過,日本共同社在23日的文章中評論說,日本在4月談判啓動之初曾要求美方撤銷所有加徵關稅。“(從目前協議內容來看),讓美方接受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關稅雖屬成果,但日方也無奈作出了讓步。”共同社認爲,目前達成的稅率仍然偏高。

新關稅協議將帶來哪些影響?

這份尚未披露完整內容的協議,具體對日美兩國的發展將產生何種影響?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世界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姜躍春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說,這份協議是經過長期激烈博弈的結果。儘管該協議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但從協議內容來看,雙方基本能夠接受。從經濟角度來看,日美貿易協定對雙方的影響都是複雜且深遠的。對美國而言,15%的關稅雖低於此前威脅的25%,但遠高於目前的2.5%關稅,有助於緩解美日貿易逆差,符合美國的貿易立場。此外,協議中日本對美國有5500億美元的投資承諾,有利於美國製造業迴歸,還將創造大量就業機會。

有分析認爲,對日本來說,這項協議避免了關稅大幅提高對經濟的衝擊,尤其是對汽車產業的打擊。BBC稱,投資者對美國降低汽車關稅的消息表示歡迎,日本大型汽車製造商的股價正在飆升,日產上漲約8.5%,本田上漲超過11%,豐田上漲超過14%。一位諮詢公司的分析師表示,根據該協議,更多美國汽車將獲准進入日本市場,但這不大可能構成重大影響,“因爲其他美國汽車品牌不願爲日本市場量身定製產品。”

不過,在一些分析看來,這份協議仍然存在一定風險點。姜躍春分析說,協議未解決汽車貿易結構性分歧,日本市場對美國汽車的准入壁壘依然存在,未來摩擦可能重現。而從長期看,協議可能加速日本產業空心化。有分析認爲,美方要求日本企業將核心產能轉移至美國,可能導致日本製造業外流,影響國內就業和產業競爭力。此外,協議中5500億美元的投資承諾也引發質疑。

姜躍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協議的實際影響將取決於後續執行。根據流程,日本政府需對協議內容進行審查,美方則可能要求國會批准。未來,協議的具體執行及汽車關稅等遺留問題的解決,將成爲觀察美日關係及全球貿易秩序演變的重要窗口。

共同社說,如果日本國民認爲協議內容仍不充分,可能會對因參院選舉大敗而動搖的政權根基造成進一步的打擊。政府除了要作出細緻詳盡說明外,還需要針對剩餘的美國關稅及美國產品流入對國內產業造成的影響採取對策。

“從一開始,日本就對美國提出的所謂‘對等關稅’要求進行了強硬回應,並試圖通過談判說服美國做出更大讓步。目前來看,美國可能會在原本強硬的立場上稍作讓步,但總體上,美國試圖控制日本,尤其是在經濟領域掌握日本命脈和發展方向的意圖不會改變。”呂超分析說,儘管日美談判後可能會有一些新的變化,但這並不意味着美國會放鬆對日本的控制。美國對日本的讓步更多是出於政治層面的考慮,對日本政局可能產生一定影響,但從經濟角度來看,這種讓步對日本的幫助並不大。“與擁有強大國內市場和自我循環系統的中國不同,日本在關稅問題上幾乎沒有迴旋餘地。美國對日本的關稅政策可以靈活調整,尤其是在對日本經濟至關重要的領域,如汽車零部件和鋼鋁等。美國通過這種一鬆一緊的策略,已經取得了對日本的控制效果。”

圍繞最高權力的博弈異常激烈”

值得關注的是,在日美宣佈達成貿易協議後,出現了一則戲劇性的新聞。23日早些時候,日本《每日新聞》報道稱,石破茂表示將在8月結束前正式表明辭職意向。而石破茂當日在自民黨總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辭職的相關報道“全都沒有事實依據”,稱自己將留任,繼續執政。

日前,自民黨與公明黨組成的執政聯盟在日本最新的參議院選舉中未能獲得過半議席,這是自民黨自1955年成立以來,首次在國會衆參兩院都未能取得過半數席位。據外媒報道,21日,石破茂面對巨大的下臺聲浪,表示決定繼續留任,以應對與美國關稅的關稅談判。

那麼,目前的關稅談判結果將如何影響石破茂的政治前程?上海外國語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任廉德瑰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對於達成的協議,日本各界基本上反應平平,沒有激烈反對,談判的結果只能這個水平了,美國不會完全答應日本10%的對等關稅要求,日本也不會接受美國25%關稅,最後在15%達成協議,是兩國互相讓步的結果。日本還答應對美投資5500億美元和購買美國大米也是換取關稅15%的條件。“如果20日參院選舉前達成這個協議的話,也許會給石破茂加分,當然也可能減分,所以沒有在選舉前達成協議。現在看來達成這個協議,反應還算積極,這對石破茂接下來的執政會有幫助,也算他的政績了。”劉軍紅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從目前達成的日美協議來看,這有利於日本經濟的成長,日本經濟界會予以支持,這將進一步有利於政治局面的穩定。

新加坡《聯合早報》引述日媒的報道稱,面臨執政危機的日本首相石破茂已將他的政治前途與美日關稅談判的進展直接掛鉤。在選舉失利後,日執政當局的支持率大幅下滑。一項主流民調顯示,石破茂的支持率已跌至略高於20%,逼近歷屆日本首相被視爲“難以維持執政”的危險警戒線。

盧昊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稱,日美經貿磋商的後續影響深遠,涉及日本經濟、產業及相關利益團體,進而對政治局勢產生直接影響,尤其是政權穩定。目前協議的達成標誌着階段性任務完成,但日本國內政治局勢卻暗流湧動。此前參議院選舉失利後,已有聲音要求作爲主要責任人的執政黨領導者承擔責任,甚至有人認爲在經貿談判取得階段性成果後,其無需繼續留任。不過,在會見黨內三位話語權舉足輕重的前首相後,該領導者明確釋放了留任意願,可見圍繞最高權力的博弈異常激烈。​

這位學者進一步說,自民黨黨內不少人想借此機會挑戰或爭取首相、黨總裁之位,然而,由於目前的混亂狀態,自民黨黨內需要時間來消化參議院選舉的結果,進行反省,然後再決定是否繼續執政。否則,貿然決定可能會引發更劇烈的政治變動。從自民黨高層的角度來看,他們不希望在敏感時期出現亂局,而是需要在穩定的前提下尋找最優解。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