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陳沁涵
7月23日,日本政界和經濟界經歷了激烈震盪的一天。美日達成貿易協議,隨後日媒傳出首相石破茂將於8月結束前辭職的消息,日股大幅上升。然而僅幾小時後,石破茂親自闢謠辭職傳聞。
在7月20日舉行的日本第27屆參議院選舉中,自民黨再遭慘敗。隨着自民黨和公民黨的執政聯盟在參衆兩院都佔少數席位,日本朝野出現了要求首相辭職的聲音。但石破茂表達了要繼續執政的意願,21日他在記者會上表示,在日美關稅談判的嚴峻形勢下,要避免出現“政治空白”。此番言論被解讀爲其將去留問題與關稅談判掛鉤。
時隔一天,日美關稅談判23日達成協議,石破執政的重要課題取得了進展。當天,在他即將與自民黨最高顧問麻生太郎、黨副總裁菅義偉、前首相岸田文雄舉行會談之前,日媒稱石破茂已經向周圍人表明辭意。然而在當天下午與三位前首相閉門會談80分鐘後,石破茂對媒體否認他決定辭職的報道,稱“我從未發表過那樣的言論”。
“他們之間可能就石破茂繼續執政形成了一些共識。”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呂耀東對澎湃新聞表示。“石破暫時過了一關。”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東北亞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蔡亮也向澎湃新聞分析認爲,四人會談後石破否認辭職,說明黨內元老暫時允許了石破繼續執政。
不過在自公執政聯盟面臨參衆兩院雙少數席位的情況下,日本的內政外交都面臨極大考驗,尤其是如何落實日美關稅協議,以及提振日本國內經濟和改善民生等問題。“解決不了這些問題,石破也無法延續政治生命。”呂耀東分析稱。
石破茂對媒體表示:“雖然日美已達成協議,但對美出口的品項超過4000種,對於各自負責的企業或經營者來說,這是極其重大的問題。”他計劃在經濟再生擔當大臣赤澤亮正從美國返日後聽取相關彙報,“將全力以赴,確保國民的生活得到切實保障”。
與三位自民黨籍前首相的“去留協商”
石破茂上臺僅10個月,經歷了衆議院和參議院選舉的“雙輸”。在21日的記者會上,他面色凝重、語速平穩地表示將繼續留任。不過,從自民黨總部到地方支部聯合會,從政府官僚到社交平臺的網友,“倒石破”浪潮席捲而來。
據日媒報道,在21日的自民黨臨時幹部會議上,該黨幹事長代理福田達夫稱在選舉投計票後接到了同僚議員的約20通電話。這些議員稱“年輕議員們的不滿情緒越來越多。請酌情考慮”。由石破任命的農林水產相小泉進次郎也公開提出,要求首相“反省”。
自民黨茨城縣聯合會21日決定,以書面形式要求石破及自民黨幹事長森山裕等黨執行部成員辭職。外務政務官松本尚22日在社交平臺發文稱,“現在正是自民黨在新總裁領導下重新出發的關鍵時刻,否則可能再也無法執政。”
23日下午2點,石破茂與三位前首相的會談被視爲一場關乎首相去留的重要黨內協商。透過TBS電視臺的鏡頭可見,四人陸續走進自民黨總部的一個房間。麻生太郎在電梯門打開時出現,身着西裝、戴着標誌性的巴拿馬帽,雙手插在口袋裏,緩緩前行,走向走廊深處。這一幕在社交平臺上引發熱議,有網友稱這一陣容充滿壓迫感。
自民黨的長老政治傳統長久延續,上述三位前首相在自民黨內都擁有一定的影響力和話語權。7月20日,朝日電視臺的節目報道稱,麻生太郎向身邊人表示,“不會容許石破首相繼續留任”。
麻生不僅是自民黨內唯一一個派閥“麻生派”的領導人,還曾是前首相安倍晉三、岸田文雄等多位前首相的幕後支持者,是名副其實的“造王者”。他與石破曾有過節,此舉可謂是率先掀起了“倒石破”行動的序幕。不過,在本次參議院選舉中,“麻生派”中也有重量級人物落選,顯示出其影響力正在減弱。
在石破與三位前首相會談的現場,自民黨幹事長森山裕也陪同在場。會後,石破茂對媒體說,圍繞參議院選舉,他們都感到了“強烈的危機感”,並稱沒有談及他的去留問題。
這場長老會議後,政界議論紛紛。自民黨北海道支部聯合會向石破茂提交了一份請求書,要求他“就自身的去留問題做出令黨員及黨友能夠接受的決定”。內閣官房長官林芳正表示:“將繼續支持石破首相。”
《每日新聞》援引一位政府高層人士的消息稱,自民黨計劃在8月內總結關於參議院選舉敗因等內容,石破茂可能在選舉總結之後辭職。報道稱,儘管首相心中已有“在合適時機辭職”的打算,但卻因某些原因無法明言。其中關鍵在於與美國的關稅問題,以及未來政權架構的安排。
日美關稅協議:“恩惠”還是災難?
日本自今年4月與美國舉行首次關稅談判後,經過3個月8輪談判的拉鋸戰,終於達成貿易協議。這也與石破茂留任的前景緊密相關。
美國總統特朗普於當地時間22日在白宮發表演講,宣佈“簽署了史上最大貿易協議”。在此之前他已在社交平臺上發帖稱“日本在汽車、大米及其他農產品等貿易領域將開放國門”。
石破茂23日宣佈,美方對日本實施的“對等關稅”稅率將從此前宣佈的25%下調至15%。對日本汽車的加徵關稅稅率將從25%減半至12.5%,加上現有2.5%關稅合計爲15%。日本將在既定的無關稅最低進口量(MA)制度框架內增加美國產大米的進口量。石破強調:“在對美貿易順差的國家中爭取到了最大的降幅。這是很大的成果。”
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張玉來對澎湃新聞指出,這份貿易協議對日本而言不是最差結果,因爲對等關稅降至15%,在特朗普看來已經是對日本的“莫大恩惠”了。最現實的意義是,日本汽車出口美國的關稅降低了,23日的亞洲市場交易中,日本汽車股大幅上漲。豐田股價上漲超過14%,日產上漲8%,本田上漲11%。日本日經225指數整體上漲了3.5%。
汽車及汽車零部件是日本對美國最大的出口品類。自4月汽車關稅生效以來,包括豐田、本田和日產在內的日本汽車製造商紛紛警告稱,它們正損失數十億美元的利潤。日本官員將這一汽車關稅比作一場“國難”。
美日雙方達成的協議細節目前尚不清楚,其中一些條款仍需協商。日本已同意向美國汽車、卡車、大米和其他農產品開放進口,並向美國投資5500億美元。
據彭博社23日報道,日本據稱同意購買100架波音飛機,將大米採購量提高75%,並採購價值80億美元的農產品及其他商品;同時,日本還將通過與美國企業的合作,將年度國防開支從140億美元提高至170億美元。
“美日關稅談判達成協議的時間節點很微妙。”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副教授王廣濤對澎湃新聞表示,談判一直持續到現在而非在參議院選舉之前達成共識,這當中可能存在石破政府對選舉的考量因素。如果日方在參議院選舉之前對美妥協,這些細節披露出來可能會對自民黨的選情不利,因爲涉及農產品和汽車的進口問題,會影響相關羣體和產業的選票。
日本美國商會前主席、前貿易官員格倫·S·福島(Glen S. Fukushima)對《紐約時報》表示,大選結束後,日本官員發現自己不得不“匆忙制定出一套他們認爲能讓特朗普政府滿意的方案”。
張玉來則認爲,如果在參議院選舉之前,石破就能拿到日美經貿協議的“成績單”,選舉結果可能就會有所變化。日美關係是日本首相對外的頭號課題,甚至是決定政權能否持久的關鍵標尺,經貿又是日本對美交往的重要籌碼,接下來如何跟美國周旋仍然是對日本首相的重要考驗,而現在自民黨內很難找到替代石破的“合適人選”。
據時事通信社報道,23日,當被問及是否有意願在近期與特朗普舉行會談時,石破茂表示:“會根據需要進行電話或面對面會談”,表達了積極意願。不過,遭“逼宮”的弱勢首相如何面對一位強勢總統,尚待觀察。
自去年10月石破政權上臺以來,日本陷入了不穩定政治局勢,保守派選民已對自民黨失去信心,正在轉向更爲激進的民粹主義政黨。而在野黨也處於分裂狀態,難有力量發起政權更迭的行動。
蔡亮指出,石破茂的個人能力並不是很弱,只是當前局面實在困難。從國內來看,經濟不佳、民生問題不少,特別是米價上漲,拖了一年才使價格有所下降,但政府與農協的關係變得“一塌糊塗”。從外部來看,日本和美國的關稅談判久拖不決,直到現在才達成協議。換作其他人來應對這樣的局面,未必就能做得更好。對石破而言,或許執政能力已經到了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