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採中選藥品大幅降價是否會影響藥品質量?國家醫保局回應

今天,國家醫保局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第二、第三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中選仿製藥臨牀療效和安全性真實世界研究結果。發佈會上,針對大家關心的集採中選藥品大幅降價,是否會影響藥品質量,國家醫療保障局價格招採專家組組長章明做出回應。

藥品集中帶量採購不影響藥品質量

國家醫療保障局價格招採專家組組長 章明:集採擠壓的是虛高的藥品價格水分,並不是降低企業的合理利潤。在集採模式下,中選產品按合同約定採購量直銷醫院,既往包含在藥品價格中的銷售費用、市場推廣費用等“水分”被擠掉了,因此中選產品可以在不損害企業正常利潤的情況下降價,讓利於患者。近期我們注意到,有醫藥企業公開表示其一款產品集採中選後,單位成本從1.11元降下降到0.59元,降幅超過了40%。同時我們也注意到,集採將藥品生產企業 從“帶金銷售”的無序競爭中解放了出來,企業競爭的重點轉移到提升藥品質量、促進藥品研發的正確軌道上來;第二,相關部門多措並舉,確保中選產品質量。國家組織藥品集採設定了質量門檻,要求參加集採的仿製藥通過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從而避免在競爭中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專家分析部分進口藥價格高於其他國家問題

有報告稱,不少跨國藥企的藥品在中國市場的售價明顯高於其他國家。針對這一現象,中國藥科大學國際醫藥商學院院長常峯進行了分析。

中國藥科大學國際醫藥商學院院長 常峯:未中選的原研藥大概有150個藥品,在集採前大概有73%的原研藥在中國的價格是高於國際價格的中位數,集採之後受中選仿製藥降價影響,未中選的原研藥價格有所下降,但是仍有69%的未中選的原研藥的價格仍然是高於國際中位價格。集採藥品都是已經過了專利期的藥品,在專利期內實際上已經通過比較高的價格維持了很高的利潤,收回自己的研發成本了。專利期之後還要維持比較高的價格,顯然是不合理的。

中國藥科大學國際醫藥商學院院長 常峯:在相關的部門調查中我們也發現,一些進口原研藥通過在境內或境外設置一些經營的環節,人爲做高了它在中國的價格,有的藥品一次性加價就超過80%到280%的情況都有。所以我們一方面要呼籲中國的醫務工作者還有患者,要理性看待原研藥的質量和經濟性的一些問題;另外一方面,我們也要呼籲原研企業在產品供給跟定價上要平等地看待中國市場,確保產品質量及時調整定價策略,以跟中國市場規模相匹配的價格來在中國開拓市場。

研究顯示:我國仿製藥實現了降價不降質

近年來,我國仿製藥工業在質量、生產能力及市場地位等方面進步巨大,截至2022 年底,通過一致性評價藥品數達3902個,涉及品種600餘個。對前3批國家組織集採37個品種的研究結果顯示,中選仿製藥的臨牀療效和安全性與原研藥等效,部分仿製藥甚至超過了原研藥,真正實現了降價不降質。

中國藥科大學國際醫藥商學院院長 常峯:目前,我國已經開展了八批次國家集採,集採後患者使用原研藥和過評的比較好的仿製藥,高質量仿製藥的比例,由集採前的50%提高到現在的95%以上。使得藥品的整體質量水平,臨牀上使用的質量水平得到了提升。從反映醫藥市場集中度的關鍵指標來看,在2000餘家的國內外藥企當中,醫藥工業20強的醫藥市場佔比,由2013年的30%提升到2021年的34%。其中,內資企業的市場份額也從2013年的13%增加到2021年的17%。

(總檯央視記者 龍曉勤 魏邦軍)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