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數萬人確診!急性髓系白血病有了治療新方案

【環球網報道 記者 黃詩瑞】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種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是影響骨髓和血液的侵襲性癌症,也是成年人最常見的白血病之一。日前,記者採訪了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白血病診療中心主任醫師魏輝教授,幫助大家瞭解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發病情況與診療手段,提高公衆對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認識和重視。

每年約8萬人確診白血病 髓系白血病佔一半以上

“白血病發病在所有腫瘤中排在前十位,國內每年新增病例數爲8萬左右,女性發病較男性稍低。在構成比上,相較國外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較多的情況,國內最爲常見的是髓系白血病,在整體白血病發病中佔到一半或以上。”魏輝教授談到,根據相關資料,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範圍,發病情況上近年沒有大的變化,髓系白血病發病率約爲十萬分之三。從門診情況看,國內白血病患者呈現增多趨勢,但這並不意味着發病率增加,而是因爲認知、經濟等因素的提升,有更多患者前往醫院就診了。

魏輝教授表示,白血病發病症狀可以歸納爲四個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侵襲性症狀,包括牙齦腫脹、淋巴腫大、皮膚結節,各個臟器及消化道、生殖系統甚至腦中都可能形成所謂結節或腫瘤性質的病竈。其他三個症狀都與血常規有關,紅細胞有問題易貧血,造成乏力、臉色發白;血小板出問題影響凝血,輕則皮膚有出血點和青紫,重則口鼻、甚至臟器出血;白細胞出問題,則抗感染能力下降,易出現消化道、呼吸道感染。

據魏輝教授介紹,發病原因上,白血病的發生並沒有一個確切的病因,相同條件下發病與否也有個體差異。但可以確認到某些因素會產生影響。外在因素可分爲三類,物理因素即放射線;化學因素主要是苯的相關化學制劑;第三個因素是病毒感染。還有一個是自身因素,如有些家族性白血病是基因先天帶有異常,如CEBPA突變、DDX41突變等。

“由於本身發病機制,白血病很難做到早發現、早治療。”魏輝教授談到,目前已知的早期預見手段有克隆性造血的發現,這是健康人羣40歲之後可能逐漸出現的一種造血系統的變化,發生後未來白血病發病幾率會增加。

靶向治療爲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帶來新選擇

急性髓系白血病是成人白血病中最常見的類型,具有高度異質性。它起病於骨髓,骨髓內某些原始細胞,本應發育爲不同類型的白細胞,但卻發生了癌變,這些癌變細胞也就是白血病細胞無限制地增生,在骨髓中大量累積,導致正常造血細胞減少,病人會出現貧血、出血(血小板減少)和感染(正常白血病減少)。

魏輝教授表示,急性和慢性都是對自然病程的描述。從危害程度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由於新藥的出現,一定程度上已不再威脅患者生命,而更多可能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白血病中真正威脅生命的是急性白血病,尤其是急性髓系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對於年輕的、60歲以下的患者是可能治癒的。對60歲以上的患者羣體,則以延長生命和提高生活質量爲主要治療目標。

“急性”意味着這種類型的髓系白血病病程發展很快,需要立即治療。魏輝教授介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療手段包括傳統意義上的化療和移植(骨髓移植或幹細胞移植),此外還有新型治療手段,一個是小分子靶向治療,對髓系白血病來講,BCL-2抑制劑、FLT3抑制劑如吉瑞替尼等,都是針對特定靶點的小分子靶向藥;另一個是免疫治療。

在具體實際治療中,傳統的手段是並行而非互相排斥的。魏輝教授介紹,化療和移植手段應用的時間比較久,而新興的治療手段在應用上有特異性更好、副作用更小的特點。因此目前更多進行綜合治療,在減輕毒副作用的同時有更高的治癒率。 對於年輕的初診患者,目前還是以化療和移植作爲主要治療手段;而針對老年患者,更多的是探索如何更好組合FLT3抑制劑、去甲基化藥藥物及其他靶向藥物,以取得更佳的療效。

靶向治療可根據基因突變情況,有的放矢,針對性地殺死腫瘤細胞,減少對正常細胞的影響,目前已成爲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新選擇。近年來,這類針對急性髓系白血病突變基因的研究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越來越多的靶向藥物被開發出,也推動了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療進入個體化治療時代。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