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全球捲菸的生產和消費大國,我國肺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均排名世界第一,2022年,吸菸導致我國超100萬人死亡,因此,控煙刻不容緩。”在10月29日由北京大學社會化媒體研究中心主辦的健康傳播助力“無煙中國”研討會上,中國控制吸菸協會副會長、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胸外科首席專家支修益教授談到。
據統計,世界範圍內,菸草每年可致使逾800萬人死亡,每6秒鐘就有一個人死於菸草。而在中國,如果不採取有效控制措施,中國每年的吸菸致死人數到2030年預計將突破200萬。面對菸草產生的危害,我們該如何應對?
吸菸與肺癌密切相關
衆所周知,“吸菸有害健康”,但吸菸到底是如何威脅到我們的健康?支修益教授介紹,肺癌分中心型肺癌和周圍型肺癌、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其中,與吸菸密切相關的就是中心型小細胞肺癌,關聯性高達95%以上。此外,長時間被動吸入二手菸、遭受三手煙暴露則有可能患非小細胞肺癌和周圍型肺腺癌。
從事肺癌診療工作四十餘年,支修益教授表示,如今我國肺癌的五年生存率仍低於30%,因此肺癌的三級預防就至關重要。支修益教授介紹,一級預防是包括控煙與抵制被動吸菸在內的針對危險因素採取防控措施,二級預防則是通過胸部CT篩查力爭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肺癌,三級預防主要是規範臨牀診療,重視治療後的康復和定期複查。“過去我們更重視肺癌的三級預防也就是到了醫院怎麼進行規範化診療,現在我們強調要把肺癌防治的關口前移,希望更多醫生、醫院關注並參與到控煙工作和肺癌篩查工作中來。”
“控煙不僅僅是一個健康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也是一個經濟問題。”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副院長李瑋指出,中國的菸草控制問題是一個既迫切又複雜的挑戰。菸草不僅對個體的健康構成威脅,也給國家的醫療體系帶來沉重的負擔。
我們離全面無煙立法有多遠?
面對吸菸帶來的危害,我們該如何行動,才能實現全面無煙?
對此,多位與會專家表示,通過立法的形式推動全面無煙是有力舉措。例如上海市較早開展了無煙立法工作,2010年通過立法正式控煙,2016年第一次修訂,實現室內場所全面禁菸,2022年第二次修訂,將電子煙也納入公共場所禁菸範圍內。上海市健康促進中心副主任、上海市控制吸菸協會副會長陳德表示,數據顯示,無煙立法後,上海市的控煙效果有了明顯提升,2010年開始控煙立法前,室內禁菸場所違規吸菸率近40%,而到了2022年,這一數據降到了12.3%,此外,上海15歲以上成人吸菸率也從立法前的26.9%下降到2022年的19.4%。
2019年發佈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明確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15歲以上人羣吸菸率分別低於24.5%和20%,此外《國務院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也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全面無煙法規保護的人口比例分別達到30%及以上和80%及以上。
無煙立法需要民意基礎,北京健康教育協會會長、北京市愛衛會辦公室前主任劉澤軍提到,北京市之所以能夠較早出臺控煙法規,離不開公衆的支持。北京市的調查顯示,不僅不吸菸的公衆支持控煙立法,絕大多數的吸菸者也表示了支持,可以說正因爲此,北京才能比較順利進行控煙立法。
要建設一個無煙社會,我們準備好了嗎?復旦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控煙研究中心主任鄭頻頻基於對公衆在社交媒體上對控煙態度的調查發現,這些年來,我國控煙工作已經出現了一個可喜的變化,那就是公衆對於吸菸和二手菸的危害已經有比較強烈的感知,公衆普遍知曉吸菸及二手菸的危害,認爲吸菸和二手菸不會引起疾病的人不到1%,九成以上的被調查者表示不可以在孕婦和未成年人面前吸菸,半數以上人羣認爲吸菸本身就不文明,無煙社會規範在初步形成。
研究結果顯示,公衆比以往更支持公共場所無煙政策,85.7%的研究對象表示在過去十年間,公衆比以往更支持公共場所無煙政策。公衆既支持控煙條例的出臺,更期待控煙條例的有效實施,希望把無煙立法納入國家愛國衛生條例。
可以說,越來越多的公衆已經認識到無煙社會的重要性。中國健康教育中心研究員靳雪徵介紹,目前我國地方出臺控煙相關的法規449部,其中省級控煙相關法規有24部,雖然這些法規的質量參差不齊,但是有越來越多的人會受到無煙環境的保護。
遺憾的是,截至目前,我國尚未出臺國家層面的全面無煙立法,我國實現全面無煙立法的難點在哪?又面臨哪些機遇?
新探健康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疾病中心控煙辦公室前主任姜垣認爲,推進全面無煙立法需要打“組合拳”,目前推進這一議題還面臨多方力量博弈以及公衆對吸菸危害的知曉率還不夠高等難題。
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青斌認爲,立法需要動力或者有助推的機制。而如今推動無煙立法最大的動力就在於國家和人民對於健康的重視,無論是人民至上的理念還是百姓對於健康的高度關注,都有利於推動全面的無煙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