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報道 記者 李青雲】宮頸癌、內膜癌、卵巢癌是婦科領域的三大惡性腫瘤,其中,卵巢癌因死亡率排第一而被稱爲“婦癌之王”和 “沉默殺手”,其惡性程度高、複發率高、預後差是影響患者生存時間的最突出問題。
“任何腫瘤的早期診斷都是治療中的先決條件,卵巢癌的早期診斷仍是難題,有約70%的患者發現卵巢癌就是晚期狀態,這是卵巢癌治療的最大難點。”10月28日,在“薰衣草花環”公益活動上,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婦瘤科主任醫師高雨農教授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在中國差不多有1/4的病人存在BRCA基因突變。”高雨農教授表示,有研究發現,一般女性終身發生卵巢癌風險約爲1.3%,而BRCA1突變攜帶者,終身發生卵巢癌風險可高達39%,BRCA2突變攜帶者,終身發生卵巢癌風險可升高至11%。所以說,對於有卵巢癌家屬史的女性而言,BRCA基因檢測可以作爲預防卵巢癌的手段。
《卵巢癌診療指南(2022年版)》也強調了基因檢測尤其是BRCA檢測的重要性。指南提出,對於BRCA1和BRCA2胚系突變攜帶者,推薦從30—35歲起,開始定期進行盆腔檢查、血CA125和經陰道超聲的聯合篩查。
隨着臨牀研究的開展和治療手段的優化,卵巢癌治療越來越精準,“手術+化療+靶向治療”讓患者的生存質量明顯改善、生存期不斷延長。
高雨農教授指出,在治療的過程中,卵巢癌的治療是按一定的程序,比如說化療、手術,包括靶向治療,甚至部分卵巢癌患者可以通過接受免疫治療獲益,但是有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就是在治療過程中很容易出現耐藥,耐藥以後的卵巢癌治療起來是非常困難,所以卵巢癌的治療,尤其是晚期卵巢癌的治療,它治療的過程中伴隨着她的耐藥、復發,治療再治療。“卵巢癌現在是慢病狀態,它會有一個持續治療的階段。”
近年來,在卵巢癌的靶向治療中,我們也能看到長足的進步。例如PARP抑制劑已成爲我國卵巢癌患者治療的重要選擇之一。PARP抑制劑是一類新型的上皮性卵巢癌靶向治療藥物,主要通過合成致死機制介紹腫瘤細胞的凋亡,是近年來卵巢癌治療領域的重大進展。
高雨農教授指出,在病人接受了手術化療的治療之後,用這樣的靶向藥物進行維持治療。這種治療能夠延長患者的復發間隔,從而改善患者的生存期。過去只有手術和化療,病人只能“等待”復發,沒有什麼辦法能讓病人活得更長、復發得更晚,現在PARP抑制劑出現了之後,確實有了很大的改觀。
對於患者而言,多次復發造成嚴重的生理和心理負擔使患者常常難以堅持治療,喪失信心,高雨農教授認爲,腫瘤患者及家屬需要對規範治療有正確認識,初期的治療計劃對患者十分重要,走一步以後沒有回頭路,只能往下走,所以很難,腫瘤治療是需要非常專業的醫生,投入治療,纔給患者更多的治癒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