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肢端肥大症認知日丨這種疾病讓人“變醜”? 專家:積極治療可逆轉

鞋碼越穿越大?面容逐漸變化?甚至突然出現糖尿病降不下來……這可能是患上了肢端肥大症。

11月1日是國際肢端肥大症認知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楊軍表示,肢端肥大症是一種起病隱匿的慢性進展性的內分泌疾病,它的主要病因是機體內產生過量的生長激素,其中超過95%的肢端肥大症是由分泌生長激素(GH)的垂體腺瘤(生長激素腺瘤)引起,生長激素的過度分泌導致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 (IGF-1)的過度分泌,如果在青少年時期,骨骺沒有閉合之前出現,就表現爲巨人症,如果患者骨骺已經閉合,在成人階段發病,就表現爲肢端肥大症。

9月20日,國家衛健委等六部門聯合發佈了《第二批罕見病目錄》,肢端肥大症就被納入其中。“根據現有的國外數據,肢端肥大症每10萬人每年的發病率大約是2-3個人,屬於罕見病,國內沒有較爲詳細的流行病學調查。但是從現在臨牀趨勢來看,發病率有增加的趨勢。”楊軍主任表示。

同所有的罕見病一樣,確診也是肢端肥大症患者的一大難題。根據中國罕見病聯盟的肢端肥大症患者調查報告,患者確診的平均時間爲3.74年。

“我們常說肢端肥大症可以讓人‘變醜’,造成患者面容的改變,其實這種特徵相對來說比較明顯。實際上肢端肥大症是一個內分泌代謝性的慢性疾病,也是一個全身性的疾病,表現非常多樣,也給確診帶來了難度。”楊軍主任強調,在疾病早期,如果出現無明顯病因的新發糖尿病、高血壓,或者是心室肥大或者收縮舒張心臟的疾病、多關節疼痛,以及無誘因出現乏力、頭疼、腕管綜合徵、呼吸睡眠綜合症、多汗、視力下降、結腸多發息肉,甚至是進展性特徵性的面容改變,都要有意識去懷疑是否是肢端肥大症的表現。“例如患者出現了腕管綜合徵,一般會選擇去骨科檢查,但對症治療後病情卻沒有減輕,就要意識到是不是肢端肥大症。”

圍繞肢端肥大症,目前臨牀上已經有一套完整的診斷體系,其中包括影像學檢查、垂體功能評估以及其他相關功能檢查等,其中最爲重要的就是包括生長激素(GH)和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的血清學檢查。“儘管在肢端肥大發展不同時期,這兩個指標的表現都可能不一樣,但它們仍然是診斷肢端肥大症的非常重要的指標。”楊軍主任提示,患者一定要到有相關檢查條件的正規的醫院,在疾病早期儘早診斷,降低對身體的危害。

如果患者確診爲肢端肥大症,目前主要是選擇手術、放射治療和藥物三類治療方式,患者具體適合哪個方案,需要根據個人需求和臨牀表現選擇,但只要條件允許,我們首選手術治療。通過手術將腫瘤切除後,爲了避免復發,再結合放療和藥物治療。楊軍主任表示,尤其近年來新藥不斷推出,大大地改變了病人臨牀用藥的困難,治療效果也有所提高。

而早在2020年,肢端肥大症的部分治療藥品就通過談判納入了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在各省市執行落地過程中,部分省市還將該類藥品納入當地特殊醫保支付政策範圍,進一步減輕了患者負擔。

楊軍主任表示,只要積極治療,面容的改變、器官的功能改變,都是可以逆轉的。但這種效果,需要患者和我們一起努力。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