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了在北京居然還能穿短袖!”近期的北京,確實有點過於溫暖了,不少人甚至覺得有點熱。往年的北京,11月都有了初冬的韻味,今年情況則大不相同,究竟是什麼原因?
記者從北京市氣候中心瞭解到,今年10月,北京市觀象臺平均氣溫爲15.6℃,比常年同期(1991年至2020年平均值)偏高1.8℃,爲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二,史上最高氣溫爲16.1℃(2006年同期)。10月下旬(10月21日至31日),北京市觀象臺平均氣溫爲14.5℃,比常年同期偏高3.4℃,爲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高。
氣象專家表示,10月以來處於北京上游的貝加爾湖以西地區上空長時間受高壓脊控制,10月下旬開始高壓脊向東移動,使得北京上空被高壓脊區控制。在它的影響下,影響北京地區的冷空氣強度較常年顯著偏弱,同時在西北氣流和地形的共同作用下,引起下沉增溫,使得10月下旬以來北京地區氣溫明顯偏高。
其實不光是北京,整個華北地區今年10月下旬的氣溫都明顯偏高,比如天津截止到10月28日的全市平均氣溫是16.2℃,爲1961年以來同期高值的第二位,第一位是在2006年。所以從天氣形勢分析來說,今年這個情況是在一個大範圍的天氣背景下產生的。
“各地氣溫偏高,其背後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冷空氣偏弱。”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方翀解釋,近期由於積聚冷空氣的極渦較爲偏北,冷空氣較常年顯著偏弱。此外,全國大部地區,尤其是北方地區長時間中層受西風槽後的西北氣流控制,一方面槽後以下沉氣流爲主,造成近地層絕熱增溫,另一方面這種環流形勢下天氣晴好,有利於太陽輻射增溫,造成氣溫上升。
方翀表示,一般來說,10月中下旬就已經開始進入冷空氣的活躍期,尤其北方地區,受北方南下活躍的冷空氣影響,氣溫將較前期顯著下降,但由於今年冷空氣明顯偏弱,造成氣溫顯著偏高。截至10月27日,共有237個國家級氣象站破10月下旬最高氣溫歷史極值,這種情況還是比較罕見的。
科普
秋冬的冷空氣和“前冷空氣”
據介紹,秋冬季節中國最主要的天氣其實就兩種背景:冷空氣天氣和前冷空氣天氣。前冷空氣天氣中危害最大的就是大霧,有的大霧瀰漫整天,更多的大霧只在後半夜到凌晨。
中國大部地區屬於季風氣候,秋冬季節就是冬季風(大陸乾冷空氣)佔主導的季節。在這個時期,冷空氣總在一股一股的東移南下,一般來說,一兩天一小股,三四天一大股,七八天一強股,從未間斷。所以我國秋冬天氣其實挺簡單的,總的來說就是冷空氣來是一類天氣,冷空氣沒來就是另一類天氣。
如果冷空氣勢力總體不強,“前冷空氣”天氣形勢就會維持比較長的時間,就會有持續南風送暖,如果再碰上持續晴曬的天氣,氣溫就會攀升了。所以,近期的情況就是如此,長時間的“前冷空氣”形勢導致了華北黃淮等地破紀錄的“高溫”——大範圍30℃以上的日最高氣溫,打破歷史同期最高氣溫紀錄。
另外,這幾天華北地區的空氣污染也是要等到下一股冷空氣到來才能徹底消散,連續多日的“靜穩”形勢就是常說的“大氣污染擴散條件差”,人爲或自然的大氣懸浮顆粒物就會堆積在近地面的低空,在幹環境下就造成霾,溼環境下就有利於形成霧。冷空氣來之前,這種形勢就會維持,所以靜穩下的回暖、霧和霾天氣都可以視作“前冷空氣”天氣。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 駱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