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醫院鄒多武:IBD發病率逐年上升 篩查、科學治療同等重要

一場關於免疫介導炎症性疾病的“智力碰撞”,日前在艾伯維進博會展臺舉行。來自皮科、風溼和消化領域的專家與艾伯維高層濟濟一堂,共話免疫介導炎症性疾病的現狀和未來。

炎症性腸病(IBD)是一種特發性腸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C)和克羅恩病(CD)。近年來,隨着我國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和飲食習慣的改變,越來越多的患者被診斷爲IBD,從“少見病”發展爲“常見病”。

目前,我國炎症性腸病(IBD)的發病率正在快速增長,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預測數據,到2025年,我國IBD患者將突破150萬人。IBD患者發生結直腸癌的幾率很高,腸癌也是導致IBD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所以IBD又被稱爲“亞腸癌”。

IBD最大的痛點就是難治癒、易復發,一旦患上了,基本會伴隨終身,隨時有癌變的風險。此外,IBD患者身心都帶來巨大痛苦,患者多伴有焦慮、抑鬱等精神問題。在第六屆進博會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消化內科、內鏡中心主任鄒多武教授就如何減少IBD的復發,幫助IBD患者遠離腸癌進行了分享。

警惕慢性腹瀉、粘液膿血便

IBD是一種慢性腸道炎性腸病,也是一個診斷難、治療更難的疾病,很多病人因爲患病導致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潰瘍性結腸炎主要損害結腸和直腸,腸粘膜上有連續性的潰瘍;克羅恩病多發於小腸末端和結腸,粘膜上的潰瘍較深,不連續,像鵝卵石路一樣,所以常發生腸狹窄。 IBD患者常出現嚴重的腹痛、腹瀉、粘液膿血便等症狀。

鄒多武教授強調,這個疾病在臨牀上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質量。“很多病人一開始就表現爲消化道症狀,腹痛、腹瀉甚至出血等。隨着疾病進展,有些人會進展到腸道狹窄、嘔吐、腸梗阻,甚至會出現腸瘻,易引發感染等併發症。”

鄒多武教授提醒,患者除了腹瀉,一旦拉出來有黏液、膿血便就要引起注意了。患者腹痛腹瀉高頻發作的、疼痛越來越加劇的,即使胃腸鏡沒有明確診斷也要考慮做IBD的篩查。

此外,青少年兒童患上IBD,可能腹痛腹瀉還沒有表現,其主要表現爲生長髮育延緩、智力發育延緩,家長也要引起重視。

IBD需科學篩查和治療

在診斷方面,鄒多武教授表示,這是一個非常困難的疾病。他指出,IBD的診斷需要通過胃腸道的症狀和胃鏡、腸鏡等檢查來確定。他還強調了小腸檢查的重要性,因爲克羅恩病主要累及小腸。比如做小腸的三維重建CT、小腸核磁共振。

在治療方案的選擇上,鄒多武教授提出了“升階梯”和“降階梯”兩種策略。他表示,對於輕度患者,可以採用“升階梯”的方式,即先使用5-氨基水楊酸類藥物,然後逐漸升級到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和生物製劑或口服小分子靶向藥物,一步一步來。“它的好處是可能對於比較輕的患者相對經濟實惠一點。”鄒多武教授表示。

而對於中度和重度患者,他建議應採用“降階梯”的方式,即一開始就使用相對強效的藥物來控制症狀。他指出,因爲這部分患者需要快速地控制症狀,讓黏膜癒合或改善,如果採用升階梯的方案,無效了再換,可能就喪失了一些最佳的治療時機。“所以如果能夠有一些藥物效果也比較好,病人也能負擔得起,特別是中度以上的,應該是‘降階梯’的方案,一開始就用一個非常快速起效、強效的藥物把他的疾病症狀儘快控制住。”

鄒多武教授表示,“對這樣的疾病,我們還有很多期待,希望有更好的效果、更好的治療手段,能幫助到這些病人,讓他們快速回歸正常生活。”對於今年烏帕替尼炎症性腸病新適應症的獲批,鄒多武教授表示,烏帕替尼是治療炎症性腸病的劃時代藥物,它是第一個上市的口服小分子靶向藥物。

此外,鄒多武教授還強調了生活方式的調整對於控制IBD的重要性。他表示,患者應該多喫健康視頻,儘量避免“三高”食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調整好心態,並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長期管理。

鄒多武教授透露,作爲國內在IBD診治領域有着豐富經驗的醫院,瑞金醫院開設了IBD專病門診,設立了生物治療室和“瑞愛常伴”俱樂部,爲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同時,瑞金醫院還倡導將最新、最有效的治療方案帶給患者。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