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世界瘧疾報告:全球瘧疾發病率下降28% 需重視氣候變化對其影響

【環球網報道 記者 李青雲】11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WHO,以下簡稱“世衛組織”)正式發佈《世界瘧疾報告2023》(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2022年,全球約有2.49億例瘧疾病例,比2021年增加500萬例,比2019年新冠疫情暴發前的流行水平高出1600萬例。

《報告》明確指出,氣候變化已對瘧疾傳播和疾病負擔產生直接和間接的影響。此外,《報告》還強調全球需要加大投入,開發新的病媒控制方法、疫苗、診斷和抗瘧藥物,以加快進展速度,實現全球目標。

全球瘧疾發病率下降28% 但實現2030年目標仍挑戰巨大

瘧疾是一種由瘧原蟲引起、蚊子叮咬傳播的急性傳染病,也是全球最大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

《報告》顯示,2000年至2022年,全球瘧疾發病率下降28%,死亡率下降50%,避免21億例瘧疾病例和1170萬死亡病例。大部分被避免的瘧疾病例(82%)和死亡病例(94%)發生在世衛組織非洲區域。

不過,自2017年以來,全球瘧疾防控步伐趨於停滯。2022年,瘧疾發病率和死亡率均略有上升。相比2021年,2022年全球新增500萬瘧疾病例,總計約2.49億例;全球瘧疾死亡病例爲60.8萬例,較2021年(61萬例)基本持平,比2019年增加3.2萬例。2022年全球94%的瘧疾病例(2.33億例)、95%的瘧疾致死病例(58萬例)發生在世衛組織非洲區域。

對此,世衛組織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新冠疫情之前,許多國家就開始面臨資源匱乏和重重困難,包括極端天氣頻發,人道主義危機、生物入侵、蚊蟲抗藥能力增強等,進而導致瘧疾干預效果達不到理想水平。部分國家面對高風險人羣的迅速擴大,由於資金不足,甚至束手無策。瘧疾病媒控制的兩個主要干預手段:藥浸蚊帳(ITN)和室內滯留噴灑(IRS),由於蚊子對殺蟲劑產生抗藥性,效果也不斷下降。新冠疫情初期,世衛組織曾預測,如果各國不能迅速有效地應對疫情,瘧疾負擔將重回2000年水平。所幸,在世衛組織及合作伙伴的支持下,各國加大力度維持基礎瘧疾服務。因此,儘管病例數量在2020年有所回升,瘧疾防控整體趨勢在2021年和2022年並未進一步惡化。

但總體而言,《報告》認爲,鑑於目前的趨勢,實現《2016-2030年全球瘧疾技術戰略》(GTS)的目標挑戰巨大——如果繼續當前態勢,2030年GTS降低瘧疾發病率、死亡率的目標均無法實現,且進度落後分別爲89%和88%。

氣候變化影響瘧疾防控 對脆弱羣體影響尤爲嚴重

在《報告》發佈前三天,11月27日,世衛組織曾聯合全球衛生界,呼籲《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8次締約方大會(COP28)重視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影響,特別是重視對蚊媒傳染病的影響。

與往年相比,今年的《報告》則首次強調,氣候變化已對瘧疾傳播和負擔產生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值得關注。

氣候變化首先會對傳播媒介蚊子的生存和繁育造成直接影響。蚊子的理想繁殖和存活溫度爲20至27攝氏度。氣溫上升可能讓原本較爲涼爽、瘧疾稀少的地區,變得適宜蚊子生存,進而導致瘧疾流行。《報告》指出,最近幾十年來的數據證明,氣溫的升高已導致瘧疾開始在非洲高原地區傳播,而這些地區原本沒有瘧疾。

氣候變化引發的極端天氣事件也會直接影響瘧疾防控。《報告》指出,2022年,極端天氣致使巴基斯坦降雨過多,洪水氾濫。洪水過後的積水爲蚊子提供了理想的滋生地,致使該國暴發瘧疾疫情,全年病例總數比2021年增加210萬。洪災還破壞了當地醫療設施,造成受災地區的數百萬人無法獲得醫療服務,大大增加了瘧疾死亡人數。

氣候變化還對瘧疾防控產生一系列間接影響,例如,減少人們獲得基本醫療服務的機會,中斷藥浸蚊帳、藥品和疫苗的供應鏈,流離失所的人羣增加瘧疾擴散風險等。此外,氣候變化還可能延長瘧疾的流行季,降低流行季的可預見性,不利於準確計算季節性瘧疾干預的時機,加重對抗瘧疾負擔。

《報告》指出,雖然氣候變化影響瘧疾傳播的程度缺乏相關數據,但整體而言,氣候變化對瘧疾防控不利,且婦女、兒童、少數族裔、移民和有潛在健康問題的老年人等脆弱羣體受到的影響尤爲嚴重。如果沒有可觀的投入去支持溫室氣體減排和氣候變化相關適應措施,人類健康會因此遭受相當負面的結果。對此,世衛組織相關負責人強調,在規劃瘧疾防控項目時,必須將上述所有風險納入考慮範圍,思考如何將瘧疾防控工作融入到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大局之中。

抗瘧創新方案湧現 仍需不斷加速研發和推廣

《報告》介紹了一系列抗瘧新工具,如世衛組織於2023年10月推薦的第二種安全有效的瘧疾疫苗(R21/Matrix-M)。加上前述RTS,S疫苗,兩種疫苗的使用將使瘧疾疫苗在非洲廣泛推廣成爲可能。同時,新一代藥浸蚊帳出現,擬除蟲菊酯-胡椒基丁醚(PBO)雙成分藥浸蚊帳增強了對產生抗藥性蚊子的效力,目前在非洲分發的藥浸蚊帳中有很大一部分使用了這種化合物。

《報告》呼籲,在抗擊瘧疾的鬥爭中,需要採取重大行動,包括增加資源,加強政治承諾,制定數據驅動的戰略與創新工具,着重開發更高效、更有效、更低成本的相關產品。

2021年,中國成爲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區域三十多年來第一個獲得無瘧疾認證的國家。多年來,中國也一直在不斷加強國際合作,加速創新方案的研發和推廣。

自2021年起,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開始聯合資助一系列專注於國際合作開發瘧疾傳播媒介控制的創新解決方案。例如,由重慶大學等機構承擔的“戶外殺蚊真菌農藥研製”項目,擬開發具有大規模生產潛力的殺蚊真菌油基製劑,以解決化學殺蟲劑引起的蚊蟲抗藥性與環境污染的問題;由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等機構承擔的“利用按蚊天然抗瘧共生菌阻斷瘧疾傳播”研究,擬把天然抗瘧共生菌引入到按蚊羣體中,進而使按蚊無法傳播瘧疾;由南方醫科大學等機構承擔的“高效實時戶外瘧疾媒介蚊蟲誘捕監測技術和裝置的研發”項目計劃研製實時高效的誘捕裝置,以掌握蚊蟲種羣密度、日常活動和季節消長規律,爲戶外瘧疾媒介監測和控制提供科學指引和技術手段。

與此同時,中國也在積極研發治療瘧疾的相關藥物。在瘧疾藥品事業會(Medicines for Malaria Venture)和瘧疾藥物加速器(Malaria Drug Accelerator)兩家國際組織的合作支持下,位於北京的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GHDDI)正在加緊研究有一款顯示出優秀前景的在研藥物,其計劃將連續三天的服藥週期縮短至一次用藥,解決患者用藥依從性等難題,並且在對抗耐藥性方面展示出良好前景。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