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綜合報道】"總體來看,當前急性呼吸道疾病呈現以流感病毒爲主,其他多種病原體共同流行的態勢,其中流感活動處於高位但略有下降,肺炎支原體、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活動呈波動變化,新冠病毒活動處於今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在12月24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中國疾控中心傳染病管理處呼吸道傳染病室主任彭質斌介紹,專家研判認爲,未來一週急性呼吸道疾病可能繼續下降,病原體仍可能以流感病毒爲主。
隨着寒潮來襲,早晚溫差和室內外溫差逐漸增大,誘發感冒流行,重點人羣該注意些啥?康復期如何快速恢復?年底人員流動增加,如何做好個人防護?
哪些情況可首選基層醫療機構就診?
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米鋒介紹,近日,全國醫療機構門急診呼吸道疾病診療量總體繼續呈波動下降趨勢。數據顯示,12月22日,全國二級以上醫療機構門急診呼吸道疾病總診療量較上週同期下降8.2%,較高峯期下降30.02%。
在患呼吸道疾病後,什麼情況下可首選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就診?上海市閔行區古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副主任醫師劉韜介紹說, 一是以發熱、咽痛、咳嗽、流涕、鼻塞爲首發症狀,且病程在1周以內的患者,可以考慮首選來社區就診,這一類患者大都是急性的呼吸道感染,屬於常見病多發病。
二是反覆咳嗽、喘息或反覆流涕鼻塞,病程超過2周甚至4周,但無明顯發熱的患者,可以考慮首選來社區就診。這一類患者可能是呼吸道感染,也可能是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比如哮喘、過敏性鼻炎、慢阻肺等,都可以先來社區作初步診斷,大多都能在社區進行治療,或者經過社區家庭醫生的判斷後可更精確地轉診到專科,避免居民在綜合醫院各個科室間反覆奔波。
呼吸道疾病痊癒後如何加快恢復?
呼吸道疾病痊癒之後,在恢復期,中醫可以用哪些手段強身健體,加快恢復速度?北京中醫藥大學房山醫院院長孫魯英對此表示,在這段時間內,可以用中醫手段幫助大家強身健體,促進身體早日康復。
一是要加強防護,避免再次感染或者合併其他感染。疾病的恢復後期或初愈期,身體相對虛弱,這段時間仍要加強防護,比如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風、加強營養、避免跟患者接觸等。
二是要起居有節,避免勞累。這段時間是身體從病到愈的過渡階段,勞累以後會引起機體的免疫力降低,容易增加患病風險,因此建議規律起居,要充足睡眠、合理飲食、放鬆心情、促進恢復。
三是通過中醫食療方法增強身體抵抗力。比如“四白粥”,能夠健脾養胃、固護正氣;身體特別乏力的人,用太子參泡水、煮粥或者煲湯,可以益氣養陰,幫助身體抵抗病原體。提示如果對上述食療方或代茶飲中有成分過敏者慎用。
四是適量運動對身體恢復有關鍵作用。適量運動可以促進身體氣血運行、提升心肺功能、緩解壓力和焦慮,能夠強身健體,促進健康。提倡輕度活動爲宜,比如每日散步或者慢跑一到兩次,每次20-30分鐘。特別注意的是,要根據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來選擇合適的運動量、運動時間或運動頻次,以身體微汗爲宜,切勿過勞。
不少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在恢復之後依然有輕微的咳嗽症狀,有的持續時間還挺長,從中醫的角度看有哪些方法可以減輕咳嗽,緩解不適?北京中醫藥大學房山醫院院長孫魯英表示,對於患有支氣管哮喘等慢性病的患者,首先要維持原有的基礎治療,另外建議到專病門診就診,由專科醫生調整方案,切勿自行調整,以免病情加重。對於沒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人羣,在呼吸道疾病恢復後期也會出現咽乾、咽癢、少痰、微咳等症狀,中醫中認爲是肺陰不足的表現。可以通過一些食療方或者代茶飲來養陰潤肺、減輕咳嗽。
孫魯英說,食療方推薦“潤肺湯”,即用梨、百合、陳皮、冰糖煮水,糖尿病患者可以不加冰糖。代茶飲推薦“沙蔘玉竹麥冬湯”,即用沙蔘、玉竹、麥冬泡水或者煲湯,另外蜂蜜水也有一定的潤肺止咳作用,可以每日適量飲用蜂蜜水,但是糖尿病病人不推薦使用。注意,對於上述食療方或者代茶飲中有成分過敏或者有過敏體質的人慎用。
“此外,良好的生活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保持每日攝入足量水分,保持充足睡眠,避免吸菸飲酒或者攝入辛辣食物,保持室內溼度適宜等,均有助於緩解咳嗽。”孫魯英說。
寒潮來臨,哪些人羣要注意?
米鋒表示,近期的寒潮天氣影響範圍廣,降溫幅度大。嬰幼兒、兒童、孕婦、老年人、慢性基礎性疾病患者、戶外作業人員是寒潮天氣下需尤其關注的重點人羣,要注意防寒保暖,防滑防摔倒,如出現凍傷、失溫及胸悶、胸痛、心悸、頭暈等症狀,要及時就醫。
北京市通州區次渠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解豔濤表示,冬季是老年人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同時冬天也是甲流等呼吸系統疾病高發期,急性感染會引發心衰等嚴重情況。因此老年人需要格外注意。
一是生活規律。老年人要保證規律的作息,規律飲食。二是注意保暖。增加衣物的同時也要注意生活起居環境溫暖。戶外活動和開窗通風時間不宜太久。避免冷水、冷食,避免受涼感冒。三是科學鍛鍊。儘量不在冬季的早晚外出鍛鍊。四是有慢性病的老年人一定要注意做好血壓、血糖等監測,規律用藥,不要自行停藥或減少劑量。如果出現胸悶、胸痛、肢體活動不便、口齒不清等症狀要及時就醫。
劉韜介紹,寒潮來臨時兒童非常容易發生急性呼吸道感染。發熱是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見症狀,也常常是首發症狀。
一是當孩子發熱時,家長可以先給孩子進行物理降溫。同時要注意補充水分。當孩子體溫超過38.5℃時可口服兒童退熱藥。發熱的兒童,如無明顯咳嗽或嘔吐等伴隨症狀,可以在家中對症處理2—3天,不用立即就醫。
二是用藥方式,可以選擇口服藥物進行治療。口服治療可以減少去醫院來回奔波、等待就醫就診和輸液的辛苦,讓孩子在家中得到更好的休息和照顧,也避免因輸液治療在醫院滯留時間過久而引發交叉感染,所以在用藥方式上也不用刻意爲孩子選擇輸液給藥,要結合患兒的病情病程來判斷。
三是在膳食上,要適度補充蛋白質營養,如瘦肉、蛋、奶等,但也要避免過度油膩;對發熱的孩子要注意水分的補充,家長可以通過觀察孩子的尿量來判斷水分補充是否足夠,儘量讓發熱孩子的尿量接近健康時的狀態。
年底人員流動增加,如何做好個人防護?
關於年底人員流動增加,個人如何防護的問題,彭質斌介紹,建議在做好呼吸道傳染病日常防護的基礎上,加強以下幾方面防護措施:
一是乘坐地鐵、公交車、火車、飛機等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期間,建議科學佩戴口罩,並及時洗手或手消毒,做好在途個人防護。
二是65歲以上老年人、嚴重慢性基礎疾病患者、孕婦、兒童等,建議儘量減少前往人羣聚集的旅遊景區和公共場所,如確需前往應科學佩戴口罩。
三是呼吸道傳染病患者或出現相關症狀者,建議暫緩出行,儘量避免感染他人。
四是大型聚集活動的舉辦方應落實通風、消殺和健康提示等責任,並關注和遵守當地呼吸道疾病防控信息和要求。
近期出臺的預防呼吸道傳染病公衆佩戴口罩指引,聚焦公衆生活、工作、學習等密切相關的常見情形和場景,區分疫情高發和常態化等不同時期,針對重點機構、重點場所、重點人羣,分別提出應佩戴口罩、建議佩戴口罩、建議不佩戴口罩的分類建議,更加科學精準指導公衆佩戴口罩。在保證防控效果的基礎上,儘量減少對公衆生產生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