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北京1月11日電 (記者張夢然)大型國際專家團隊分析了34000年前生活在西歐和亞洲的近5000名人類的骨骼和牙齒化石,創建出世界上最大的古人類基因庫。通過對古人類DNA進行測序並將其與現代樣本進行比較,團隊繪製了基因和疾病隨人口和時間推移的歷史傳播情況。《自然》雜誌10日刊發的4篇開創性論文,揭示了這一令人震驚的結果,併爲衰弱性疾病提供了新的生物學見解。
該研究由英國劍橋大學、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和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執行,凝聚了全球175名研究人員的貢獻。
這次研究讓科學家們揭示了種種謎團:包括多發性硬化症(MS)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起源;約5000年前的大規模遷徙如何傳播風險基因;怎樣的基因優勢保護古代人免於從羊和牛身上感染傳染病;已知會增加阿爾茨海默病和Ⅱ型糖尿病風險的基因可追溯到何時等。而對未來的分析,則有望揭示更多關於自閉症、多動症、精神分裂症、雙相情感障礙和抑鬱症的遺傳標記。
北歐是世界上MS患病率最高的地區。通過分析在歐亞大陸發現的古人類骨骼和牙齒的DNA,研究人員追蹤了MS的地理傳播途徑。此次研究發現,大約5000年前,從東方遷徙的牧民將人患MS風險增高的基因引入了西北歐。早前研究已發現233種基因變異會增加罹患MS的風險。新研究則表明,這種現代MS的遺傳風險特徵,其實早已存在於數千年前人類的骨骼和牙齒中。
研究人員表示,這些結果增加了人們對MS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演變的理解,展示人類祖先的生活方式是如何影響現代疾病的,也凸顯出人們在現代世界中仍是古老的免疫系統的“接受者”。
【總編輯圈點】
古基因調查是非常有意思的研究。譬如本文提到的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今天非常常見的中樞神經脫髓鞘疾病。藉助古人類基因庫,科學家驚奇地發現它居然起源於古代東方草原。這種基因變異使生活在那裏的人們增加了罹患MS的風險。但同時,也爲他們提供了生存優勢——他們很可能正是通過這種變異保護才免於感染牛羊身上的傳染病。古基因研究不但改變了科學家對一些疾病成因的看法,還影響了下一步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