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子健:氣候變化對於人類健康有着重大影響風險

在人類經歷百年來最大規模的大流行肆虐後,世衛組織和世界銀行共同召集了全球衛生危機預防工作監測委員會(Global Preparedness Monitoring Board,GPMB),開啓了全球範圍的衛生危機防範監測工作。近期委員會發布了《脆弱的防護:2023全球防護情況報告》。GPMB成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馮子健在清華大學全球發展與健康傳播中心高端對話中介紹了該報告的發現和具體建議。

氣候變化是目前全球最受關注的話題之一,近年來,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影響越來越大,然而對於兩者之間關聯的討論並不多。馮子健在回答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的有關提問時表示,氣候變化對於人類健康有着重大影響風險,氣候變化直接的後果是氣象氣候災難發生,導致基礎設施受損,造成環境衛生條件的惡化,直接帶來健康影響,以及對基礎設施的破壞帶來後續健康的影響。

此外,氣候變化也使得傳播疾病的動物宿主,昆蟲媒介的分佈發生了變化,這些變化可能也會有利於疾病的傳播,比如蚊媒。另外,氣候變化會影響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使得人類與野生動物的接觸方式、頻率等發生變化,可能也會造成原本動物所攜帶的微生物溢出到人類,發生跨種的傳播,增加新發傳染病、動物源性的疾病演變成人類疾病,並引發大流行的風險。

馮子健在交流會上還進一步分享了近期發佈的《脆弱的防護:2023全球防護情況報告》,報告指出全球應對新流行病威脅的能力仍然不足;GPMB 監測框架揭示了幾個關鍵準備領域的重大弱點或能力下降,包括研發的全球協調、解決錯誤信息的努力、社區參與、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參與決策、國內和國際融資相關行爲者的準備、獨立監測和有意義的參與。其中國家之間和社區之間的信任赤字是加強備災工作取得進展的重大障礙。

馮子健表示,爲防範大流行,開展跨行業的獨立監測與問責非常重要。“大流行的預防準備和應對能力建設,就是增加提升我們在面對大流行衝擊時的脆弱性方面所做的努力,識別出還存在什麼樣的缺口以推動採取行動,這是我們改進非常重要的基礎。”他說。

在信息化,特別是自媒體的時代,人們的健康和數字素養是應對虛假信息、錯誤信息在人羣中傳播非常重要的基礎。馮子健表示,當公共衛生危機發生時,官方權威機構必須認真傾聽民衆的關切,然後再傳播適應各種背景和平臺的有效信息,特別是適應不斷髮展的社交平臺環境,同時還必須要社區能參與到大流行的應對和應對策略措施制定過程之中,來確保人們充分了解疾病發生、傳播的風險,採取各種應對措施的必要性和可能的後果。

除了傾聽教育和讓公衆參與之外,另外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建立信任,特別是各個國家,也包括全球的專業衛生機構,應該給予公衆信任度,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大流行的應對因爲持續時間長,採取的各種措施,包括個人權利和社會經濟運行各個方面造成影響比較大,在這個過程中有效保護公民和社會的權利,建立更完善的法律制度,使得我們所有的應對活動都是有法可依,是在法律的框架之下來開展。

“大流行未來還會再次發生,必然還會發生像新冠這樣的大流行,可能會以另外的面貌出現,但一定會再出現和發生,每一個國家、地區和全球層面,都要爲未來必然還會發生的新發傳染病大流行付出準備的努力。”馮子健說。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