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我國慢阻肺病患者數近1億 常規治療控制不佳需對因治療

據中國成人肺部健康研究數據顯示,我國慢阻肺病患者人數近1億。60歲以上人羣患病率已超過27%,60歲以上基本每4人就有1人患有慢阻肺病。

中日友好醫院保健部二部科主任、主任醫師陳欣介紹道,慢阻肺病(COPD)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可導致呼吸困難的肺部疾病。慢阻肺病早期的症狀類似慢性氣管炎,患者就是咳嗽、咳痰。隨着病情進展,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進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難,先是運動後、活動後的氣促,後來出現平靜時的呼吸困難,到晚期時,病人可能稍加活動就會出現低氧情況。

世界衛生組織發佈的《2019年全球衛生估計報告》顯示,慢阻肺病已成爲繼缺血性心臟病、中風之後的本世紀第三大致死原因。而這樣一種高致死率、高致殘率的疾病,在人羣中的知曉率還非常低。僅不足3%的慢阻肺病患者知道自己患有慢阻肺病,而慢阻肺病的公衆知曉率不足10%。

談及這背後原因,陳欣介紹道,一是因爲慢阻肺病早期症狀不明顯,二是因爲肺功能檢查的不普及。他曾接診過一位六十多歲的患者,經過肺功能檢查,肺功能只剩30%。這位患者吸菸史已有二十多年,平時會有咳嗽、咳痰,但從沒放在心上,直到有一天在追公交車時嚴重喘不上氣,懷疑自己“是否肺不行了”纔來醫院做檢查。

在慢阻肺病的致病因素中,吸菸被認爲是最重要的因素。“慢阻肺病的致病因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致病‘外因’就是長期吸菸和接觸污染空氣。我們接觸到的慢阻肺病病人,基本上80%以上都吸菸。”陳欣說,“這些患者早期出現咳嗽、咳痰症狀,並不重視。等到走路都氣喘,不去醫院不行了纔會意識到問題嚴重性,所以到醫院看病的患者是急性加重。” 因此對於慢阻肺病高危人羣,如長期抽菸的人羣,經常接觸煙霧、粉塵的人羣,還有重度空氣污染地區的人羣,40歲之後主動做肺功能檢查尤爲重要。

“憋悶的感覺就像被土埋了半截”“被壓千斤重擔喘不過氣”“溺水無法呼吸”“瀕死感”“頭上套了個塑料袋就快窒息”,這些都是慢阻肺病急性加重患者常見的一些感受。“急性加重對患者的首要影響就是肺功能,每出現一次急性加重,患者肺功能都下一個臺階。”陳欣說。

有研究顯示,每次中度急性加重後患者的肺功能都難以完全恢復,甚至部分患者的肺功能在急性加重8周後仍未恢復至急性加重前水平。陳欣接觸過很多高齡患者,一年之內兩三次住進ICU。這種情況下,患者後續即使進入穩定期,肺功能也特別差,藥物之外,還需要在家使用呼吸機、製氧機進行長期的吸氧。

臨牀上,很多慢阻肺病患者會有情緒問題,而最突出的情緒症狀是抑鬱和焦慮。“對患者而言,由於慢阻肺病會出現反覆的急性加重,導致氣喘、呼吸困難等瀕死感,所以相比於其他慢性疾病,慢阻肺病患者始終處於一種焦慮、抑鬱的驚恐之中。”陳欣解釋道。

被焦慮與抑鬱籠罩的,其實還有患者家屬。作爲醫生,陳欣能理解患者面對疾病時的恐懼,也能理解患者家屬的心理壓力。“無論是門診就診、取藥還是住院,慢阻肺病患者都需要家屬的陪同、看護,有時候急性加重的患者被送來時,都是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家屬,一個推輪椅一個拿氧氣瓶。”

此外,頻繁的中度加重或一次重度急性加重甚至會增加慢阻肺病患者的死亡風險。在門診就診的慢阻肺病患者中,有41.7%屬於急性加重高風險人羣。一次急性加重入院患者5年死亡率約爲50%6

“實際上,對於慢阻肺病的治療,病人的第一訴求就是能夠儘量減少急性加重。”陳欣解釋道,一旦病人得了慢阻肺病,治療的第一個措施就是戒菸。“重要的是要在穩定期堅持規範用藥,預防急性加重的發作。”

隨着慢阻肺病治療的發展,陳欣感慨道,“如今創新藥物和新療法的出現,不僅能緩解病人呼吸困難症狀、改善生活質量、減少急性加重,甚至能夠減少全因死亡率,這是一個很大進步。”

但是醫學發展之路永不止。儘管含吸入性糖皮質激素(ICS)治療可以降低慢阻肺病急性加重風險,但仍有30%-40%的慢阻肺病患者在接受三聯療法的情況下出現中度或重度急性加重的情況。“現在各種各樣的慢性病都有新型治療方式出現,取得了非常好的療效。我們想看看慢阻肺病是不是也有這方面的潛力。”陳欣說。

他的憧憬在醫學進步下有望實現。一篇發表在美國《過敏、哮喘和免疫學雜誌》的研究表明,有10%-40%慢阻肺病患者表現爲2型炎症內型。這是一種由Th2細胞、2型固有淋巴細胞以及相關細胞因子等爲主介導的炎症,可能誘發一系列炎症性疾病,累及皮膚、呼吸道和消化道多個系統,慢阻肺病也是其中之一。伴有2型炎症內型的慢阻肺病患者,除常見的危險因素如吸菸史、反覆感染史和咳嗽咳痰等慢性呼吸道症狀外,還可能伴血/痰嗜酸性粒細胞升高,年輕時或有哮喘病史等情況。研究顯示,2型炎症內型慢阻肺病患者的肺氣腫程度更嚴重,且急性加重頻率更高。據悉,目前,有針對2型炎症的生物製劑正在開發中,有望實現慢阻肺病領域10年來生物製劑零的突破,而這些終將會讓越來越多慢阻肺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提升。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