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報道 記者 李青雲】目前,全球已知罕見病種類超過7000種,其中,出生或兒童期發病的罕見病佔比50%-70%。罕見病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症(PNH)就是一種代表性罕見病,它會造成患者潛在的造血功能衰竭以及血栓形成傾向,從而發生器官損傷甚至死亡。
近年來,罕見病患者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關注,罕見病藥物研發和上市也在不斷提速,多款罕見病藥物獲批上市,並通過談判納入國家醫保目錄,解決患者藥物負擔問題。
然而,對於部分區域的罕見病患者來說,罕見病藥物在“用得上”的層面還存在着“最後一公里”的障礙。
在2月29日國際罕見病日來臨之際,環球網健康記者採訪了北京協和醫院主任醫師韓冰教授,她表示,各大醫院都存在進藥難的問題,如何在國家政策中探索一個適合於罕見病病人的特殊用藥途徑,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PNH是一種可治的罕見病
PNH是一種慢性、進行性、危及生命的血液系統罕見疾病。PNH患者中23%因PNH併發症而住院,輸血需求近70%,嚴重影響患者及家庭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如果沒有長期、規範且有效的治療,PNH患者生存質量差,且生存期短,5年死亡率達35%。
“PNH患者的血栓風險是正常人的50倍,發生急性腎衰的風險也是正常人的10倍以上,另外患者本身面臨着貧血、血尿,還有乏力、喪失勞動能力、平滑肌功能障礙等問題。”韓冰教授介紹說,PNH的發病年齡在20歲到40歲,青壯年羣體較多,他們本該面臨着結婚生子、找工作等人生的重要節點,然而由於疾病使他們喪失了正常的生活。
在補體抑制劑問世前,PNH主要以對症治療爲主,包括輸血、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等。然而傳統療法在溶血控制、防止腎功能損傷等方面面臨許多難題。補體抑制劑的出現,讓PNH患者得到了更好的、不可替代的臨牀獲益。
韓冰教授表示,PNH是一種可治療的罕見病,以依庫珠單抗爲代表的製劑的療效非常確切,可以顯著延長患者的生存期,接近於正常人,而且病人的生活質量也大大提高。“讓患者從一個不可治、面臨生活質量、勞動力嚴重喪失的狀態,變成了迴歸社會,像正常人一樣有尊嚴、有能力地去生活。這對個人、對社會都是非常有意義的。”
破解罕見病用藥“最後一公里”難題
2024年1月1日起,國家醫療保障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新版《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2023年)》正式實施。包括用於治療成人和兒童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症(PNH)等多個罕見病藥物通過國家醫保談判獲得納入,有效提高罹患相關罕見病的患者對創新藥物的可及性,從而實現健康獲益及生活質量改善,並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家庭的治療經濟負擔。
韓冰教授談到:“國家把PNH的治療藥物納入到醫保,是一件非常的具有社會影響力的舉措,讓病人不但能夠存活,還能夠有質量地、有尊嚴地、有體面地去生活。”
此前,依庫珠單抗價格不菲,在上市初期,患者年治療費用達409500美元,約280萬人民幣,國內每瓶價格也高達5134美元。2022年11月,依庫珠單抗被批允許進入我國臨牀使用,但每支價格達20600元。
韓冰教授談到:“在2023年,全國使用依庫珠單抗的病人都不到30例,非常少,就是因爲價格的問題。”
2024年1月1日,該藥被正式納入國家醫保。若按80%的醫保報銷比例,每支依庫珠單抗患者自付僅幾百元,這意味着新一年治療費將節省幾十萬元。
不可忽視的是,不少區域的罕見病患者在國談罕見病藥物醫保落地上,面臨藥品“進院難”“用藥難”“報銷難”等“最後一公里”障礙。爲了推動罕見病事業,2023年4月,北京協和醫院罕見病醫學科正式成立,成爲更好造福罕見病患者,推進我國罕見病防治事業發展的又一標誌性事件。
韓冰教授表示,成立罕見病科是一個具有開創性的工作,首先要保證罕見病科治療的藥物是可及的。“例如在依庫珠單抗納入醫保不到2個月的時間,北京協和醫院就落實了藥物進院問題。”
韓冰教授透露,在2月29號罕見病日到來之後,患者就可以在北京協和醫院使用依庫珠單抗,未來還可能開通門診輸液等渠道。另外,我們還正在努力通過醫聯體等渠道來推動罕見病藥物進院的問題,讓病人能夠跨院開藥,實現醫保報銷。
“讓所有病人能夠用得上藥、能夠用得起藥、還能用上好藥,這是我們的最終目標。”韓冰教授最後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