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報道】2024年3月24日是第29個“世界防治結核病日”,今年的主題是“你我共同努力 終結結核流行”。
作爲世界上最古老、最致命的傳染病之一,直至今日,結核病仍然是困擾全球的頑疾。近日,由北京大學社會化媒體研究中心主辦的“技術升級,加速我國終結結核流行進程”主題沙龍在京舉行。會上,來自各地的疾控專家分享了防治結核病的創新實踐,並共同表示,結核病防治需要在策略和技術層面進行創新,才能加快實現終結結核病的目標。
結核病防治需策略和技術雙創新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佈的《2023年全球結核病報告》顯示,2022年,我國估算的結核病新發患者數爲74.8萬,估算結核病發病率爲52/10萬。在30個結核病高負擔國家中我國估算結核病發病數排第3位,佔全球發病數的7.1%。
與許多國家一樣,“因症就診”是當前我國結核病患者發現的主要方式。“目前結核病防治面臨的主要困難在於早期發現,結核病具有一定的隱匿性,約20%的疑似病例沒有症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結控中心主任趙雁林說,從結核病發病和傳播規律來看,亞臨牀期結核病患者(體內有病變但臨牀沒有表現,用現在的醫學手段可以檢測到)和活動性結核患者是非常重要的兩個羣體,如果能夠關口前移,儘早發現這兩種結核病人並加以干預阻斷傳染,便能夠減少其在社區中的傳播。而要阻斷這兩個羣體的傳播,對高危人羣的篩查和早期干預就顯得尤爲重要,這也是我們從技術層面升級防治策略的核心措施。
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北京代表處副主任、首席代表顧問楊建悅也表示,最新的研究表明,未就診的病人導致的結核病傳播佔結核病社區傳播的70%,因此主動篩查以及預防性治療的策略對降低結核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有重要作用。“幾天前,世衛發出緊急呼籲,要求各國加大對結核病篩查和預防性治療的投入和推廣,實際上能否下定決心制定全新的防治策略,也是中國終止結核的關鍵所在。”
技術的進步也使得我國結核病防治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新契機。楊建悅指出,一方面,我國進行主動篩查的診斷技術和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成熟,包括舌拭子快速檢測技術、AI輔助閱讀胸片等技術也日漸完善。另一方面,基於現有公共衛生常規工作輔以對中高疫情地區進行重點篩查的策略可以提高篩查效率,控制檢測成本。
“如果可以抓住契機、下定決心,制定全新的防治策略,在早期主動篩查和有效治療方面取得切實的突破,中國將有望成爲首個在2030年實現發病率下降80%的高負擔國家,並給全球終止結核帶來希望。”楊建悅表示。
區域防治結核病的創新實踐
作爲全國結核病疫情最低的省份之一,江蘇省是如何利用新技術助力結核早發現,進一步提高結核病發現率的呢?
江蘇省疾控中心慢性傳染病預防控制所所長竺麗梅介紹,早在2021年,江蘇省就建立了省衛生健康雲影像平臺,江蘇所有公立醫院和部分民營醫院的所有影像資料都上傳到這個平臺,從而實現了影像資料的統一存儲、統一質控和統一調閱。江蘇省於去年年底將AI人工智能閱片系統裝在該雲影像平臺上,未來有望在全省範圍內通過人工智能輔助閱片實現包括肺結核在內的肺部疾病的早期發現。
新技術的應用也讓耐藥結核患者更早被發現。竺麗梅介紹,2014年,江蘇省就爲全省所有13個市級耐藥定點醫院配備了耐藥分子生物學的快速檢測設備。2019年,又對所有市級縣級定點醫院都配備了耐藥分子生物學檢測設備。2023年,爲13家市級耐藥定點醫院配備了快速二線分子藥敏檢測設備。2024年,江蘇省將防控關口進一步前移,試點爲20個社區配備了耐藥分子生物學檢測設備,所有到結核門診的疑似結核病患者都可以免費獲得這一快速而準確的檢測。
在雲南省,信息化手段則讓患者免去了奔波於各個醫療機構之苦,大大降低了患者經濟負擔。雲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結核病防治所所長許琳介紹,依託基本公共衛生管理系統,雲南省將患者篩查路徑和篩查結果聯通起來,各個醫療機構都能通過該系統看到患者的情況。發現只是第一步,爲了提高診斷的準確性,雲南省還通過省級資金支持,將快速診斷技術下沉到基層醫療結構,至2020年,雲南省實現了全省縣(市、區)級分子生物學檢測技術全覆蓋。
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高級項目官桓世彤介紹,診斷工具的創新可以助力實現病例發現方面的重大突破,極大地提高了主動篩查的可操作性。例如,快速分子診斷有利於提高診斷的準確性,提升耐藥結核病的診斷率,從而使更多的患者得到適當的治療。傳統的痰液樣本很難採集,在篩查時大約一半以上的病人採集不到痰液。而舌拭子作爲一種採集更爲簡便、快捷且生物安全風險較小的方法,可成爲理想的替代方案。在結核病舌拭子檢測技術領域,中國已具備獨立研究和開發與生產的能力,預計2025年會有多個產品上市。這既可解決患者無痰可測的難題,也讓大規模結核病篩查成爲可能。
多措並舉 助力實現結核病終結目標
有了新技術手段的幫助,我們該如何實現終結結核病的目標?趙雁林主任指出,結核病患者關愛行動、無結核社區行動和全社會動員行動是目前我國結核防治領域這些年來推行的三大行動。其中“無結核社區”是指常住人口的結核發病率低於十萬分之十,目前採取的主要措施就是主動篩查、預防性干預等綜合防治措施。“現在已經在全國400個區縣開展無結核社區行動,在主動篩查加預防性治療綜合措施情況下,預計可以在三到五年的時間內,可以使結核病發病率降低50-90%”他表示,“未來,希望從點到線、由線到面的逐步擴展,從無結核社區到無結核區縣、無結核地市、無結核省,乃至我國實現終結結核流行的目標。”
在浙江,無結核社區是加強主動篩查和預防性治療的主要工作抓手。浙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結核病防制所所長陳彬表示,浙江省在全國首先提出建設“無結核社區”省域全覆蓋,從政府層面自上而下推動無結核社區在浙江落地。政策和機制保障、多渠道的籌資方式,浙江省在無結核社區建設過程中取得了非常良性的聯動,湖州市全國率先提出了建設無結核城市目標,7個地市提出市級無結核社區全覆蓋,全面落實主動篩查和預防性治療等關口前移的工作。。
無結核社區的建設,讓重點高危特殊人羣的篩查和預防性治療等關口前移的防治措施更容易推進。陳彬介紹,在衢州市常山縣,多項無結核社區建設措施的推進,使得當地65歲以上老年人篩查覆蓋率達92%,高危人羣篩查率達97%。而在預防性治療方面,浙江省湖州市也以社區爲基礎,開設了23家結核病預防治療門診,已開展了近1000人的預防性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較於東部沿海經濟較爲發達的浙江省,雲南省的結核病負擔更重,且經濟發展較爲滯後。在雲南省,80%的結核病貧困患者集中在僅佔全省人口40%的57個鄉村振興幫扶縣裏。如何儘早發現這些患者、讓他們儘快得到治療,避免因結核返貧?雲南省走了一條將鄉村振興和健康扶貧密切結合的路子。許琳介紹,瞄準重點人羣是最經濟有效的結核病篩查方法。
雲南省還將結核篩查納入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重點人羣的基本公共服務之中,2023年,又將65歲及以上老年人胸片檢查納入年度體檢內容,同時明確激勵措施,給予將可疑結核病患者推薦到定點醫療醫院的基層醫療機構以補助。在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下,雲南省重點人羣結核病篩查率達到80%,規範管理率和成功治療率均達到90%。
而在江蘇省,不僅要更早地發現耐藥結核患者,更重要的是儘快治好他們。“耐藥結核被稱爲長了翅膀的癌症,不僅難以治癒,還會傳染。”竺麗梅說。江蘇省對所有耐藥病人免費提供含貝達喹啉在內的所有A組和B組二線藥,耐藥成功治療率達到85.6%,位全國之首,也遠高於全球平均水平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