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化療相關性貧血 專家:及時治療 保障患者生存

【環球網報道】今年4月15-21日是全國腫瘤防治宣傳週。世界衛生組織最新數據顯示,中國癌症新發病例和死亡人數位列全球第一。在腫瘤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化療相關性貧血總體發生率高、對患者危害大,會導致腫瘤患者化療劑量延遲或減少。但在當前臨牀上卻面臨着治療率低且治療滯後,以及患者治療選擇少的困境。

爲了進一步提升公衆對化療相關性貧血的科學認知,加強患者對及時治療化療相關性貧血的重視,日前,環球網健康採訪了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腫瘤內科劉雲鵬教授以及哈爾濱血液病腫瘤研究所馬軍教授。

化療相關性貧血影響腫瘤治療效果

化療相關性貧血,在腫瘤的漫長治療過程中較爲常見。數據顯示,實體腫瘤中總體化療相關性貧血發生率爲89.5%,其中肺癌患者中貧血發生率爲93.1%,乳腺癌患者中貧血發生率爲86.3%,胃癌患者中貧血發生率爲98.4%。

“在腫瘤的治療過程中,我們發現腫瘤病人的乏力有相當一部分是由於貧血引起的。”劉雲鵬教授談到,除了腫瘤部位的出血,各種治療手段也會給腫瘤病人帶來貧血,比如化療。由化療引起的相關貧血,病人體能下降,耐受性變差,導致病人無法接受後續的治療,這就影響了腫瘤總體的治療效果。

馬軍教授也談到,如果貧血不治療的話,病人會出現非常多的問題,一是化療療效不能保證;二是生活質量特別差;三是無力和乏力的症狀非常重,有的病人基本自我照顧能力都沒有,需要照護。另外,最關鍵的是貧血發生對於化療的應答率會減低,所以治療療效會打折。

劉雲鵬教授表示,在腫瘤的治療過程中,同時關注患者的貧血治療,可以提高患者後續的化療耐受性,延長患者的生存期。

需及時診治化療相關性貧血

《CSCO腫瘤相關性貧血臨牀實踐指南(2022版)》建議:  在血紅蛋白≤10g/dL時需要及時啓動貧血治療。中度(血紅蛋白<10 g/dL)和重度貧血(血紅蛋白<8 g/dL),是一線化療過程中導致化療劑量延遲或減少的潛在風險因素。

“化療相關性貧血需要規範化治療。”馬軍教授談到,目前,化療相關貧血和腫瘤合併的相關性貧血治療嚴重不足,2019年我國貧血治療率僅有7.16%,100個病人只有7個病人得到治療。

劉雲鵬教授也指出,臨牀上對於化療相關性貧血診治的重視度不夠,大多數人在輕度貧血的時候沒有給予特別及時的有效治療,等到比較重的時候纔開始進行治療,這樣就會延誤時機。

馬軍教授強調,對於貧血的規範化治療要加強改革、加強力量,及時地對於中度型貧血和重度型貧血進行干預性治療,否則病人的長期生存會受到非常大的影響。

目前我國用於治療化療相關性貧血的主要治療方式相對有限,患者仍存在巨大的未被滿足的需求,期待能夠有更多可及性高且簡便易行的治療方案出現。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