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密歇根大學安娜堡醫學院科學家研究表明,當實驗鼠睡眠不足時,一個與長期記憶有關的關鍵大腦信號會減弱,即使睡眠不足後再正常睡眠一晚也不足以修復。這可能有助於解釋爲什麼睡眠不足會破壞記憶力,並有望幫助科學家開發針對性療法。相關論文發表於12日出版的《自然》雜誌。
大腦中的神經元很少單獨活動,它們高度關聯,經常以有節奏或重複的模式一起放電。一種模式是尖銳的波動,其中一大簇神經元以極其同步的方式放電,隨後,第二大簇神經元以特定節奏逐一進行同樣的動作,以此類推。這些波紋出現在大腦內的海馬體中(海馬體是記憶形成的關鍵)。這些模式被認爲有助於神經元與存儲長期記憶的新皮層交流。
爲了解睡眠不足如何影響記憶,研究團隊記錄了7只大鼠在幾周內探索迷宮時海馬體的活動。在實驗中,團隊經常擾亂一些動物的睡眠,同時讓其他動物隨意睡覺。
結果顯示,反覆醒來的老鼠與正常睡眠的相比,具有相似甚至更高水平的尖波波紋活動。但波紋的發射較弱、組織性較差,顯示出發射模式的重複明顯減少。睡眠不足的動物在恢復兩天後,先前神經模式的重建有所反彈,但從未達到正常睡眠動物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