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波高溫天氣又來了!不同國家如何“花式”降溫、抵禦熱浪?

編者按:極端高溫天氣早已不罕見,隨着夏季正式登場,今年的第一波熱浪已經來襲,國內進入連日高溫天氣,全球多個國家在今年也早已發出高溫預警來,加強民衆對極端天氣的防範意識。近年全球高溫天氣現象加劇,一些地區夏天溫度在35℃至38℃成爲家常便飯,局部可達40℃左右。被熱浪包圍的天氣會讓心情變得煩躁,更會引發多種熱射病等高溫疾病,威脅着人們的生命健康安全。“高溫”這個威脅正在越來越影響着人們的生活,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

面對暴曬和高溫,爲了能熬過炎炎夏日,各國人民也發明了不少避暑祕籍。不同國家在城市公共設施、政府規劃、民衆科普等層面,都推出了哪些措施來應對高溫?看看他們的“花式出招”。

新加坡:如何解決城市的熱

新加坡“熱”的主要原因,是瀝青、混凝土和木瓦屋頂等東西比樹木吸收更多的太陽熱量,造成城市熱島效應,使城市比其他周遭區域的溫度高。城市人口不斷增長,也加劇了氣候變化的加熱效果。新加坡基本上是一個都市叢林,城市結構讓熱島效應更加嚴重。

爲此,新加坡政府已經採取了一些措施來爲城市降溫。

建造“地下區域冷卻系統”

新加坡的濱海灣花園始終保持舒適的24℃,祕訣就在這個全球最大的地下區域冷卻系統,它對圓頂和附近二十幾座高樓進行了降溫。地下區域冷卻系統利用大型中央工廠來生產冷卻水,並注入河岸、住宅區大樓、會展中心大樓、購物商場和城市地標——濱海灣金沙賭場酒店。

這個系統一大好處,就是比傳統空調節省約40%的用電量。由於新加坡的能源大多依賴天然氣,節省40%的空調用電,就意味着減少了相等於1萬輛汽車的碳排放量。

建立“花園城市”概念

1967年時任總理的李光耀,爲了讓人們的生活更舒適愉快,提出發展“花園城市”。新加坡開展該項目至今,目前已成爲世界上最綠色的城市之一。

有兩座建築就是“花園城市”計劃的典範:

海軍部是新加坡一個包含醫療設施和社交空間的社區中心,現在的綠化面積比建築物的佔地面積還要大。海軍部的頂部是露臺屋頂景觀,上面種滿了當地的植物,作爲社區公園使用,中心裏的綠地還種有農作物。

皮克林賓樂雅酒店是一個置身花園中的酒店,酒店的綠植生長潛力已翻了一倍。現在這座酒店擁有15000米高的空中花園、瀑布、種植平臺和綠植牆壁。

“冷卻新加坡計劃”減輕城市熱島效應

政府還有遠大的計劃:在未來10年種植100萬棵樹,增加更多的綠地,以減輕城市熱島效應。但爲了讓人們更貼近大自然,這些還遠遠不夠。過去60年裏,新加坡的變暖速度仍然是世界平均速度的兩倍。從1950年到2010年,全球氣溫上升了0.7℃,但新加坡的氣溫增加了1.5℃。

自2017年起,“冷卻新加坡計劃”的研究人員就在尋找能夠減少人們對冷氣需求的降溫方案。擔任“冷卻新加坡計劃”的項目負責人Gerhard Schmitt教授表示:“植被對於許多城市都很重要,既能產生遮陽效應來減輕城市的熱度,也能引發深層的心理效應和蒸發冷卻的效果。地面植被的類型多種多樣,有樹木和灌木等,此外,植物還可以長在建築物的表面或屋頂。”

Gerhard Schmitt教授說:“‘冷卻新加坡計劃’包含一系列其他有效的降熱措施,設置遮陽窗戶,是減輕城市熱島效應的第一步。保持區域空間的簡潔,有助風的流動;一定深度的水體能起到熱緩衝作用;若必須建造重型建築,如,高樓大廈,至少要確保表面和立面更輕盈,保護建築物不被太陽直射。”

他認爲,理想的情況是在城外生產電力,再把清潔電力帶進城市,這至少能減少城市的能源消耗,然後一步步地把建築物的屋頂和立面轉變成可再生能源的產區。新加坡雖然選擇有限,但如果把所有建築物的表面,不管是屋頂或是立面,都用來生產可再生能源,長遠來說可供給新加坡所需電力的20%,甚至25%。

設計虛擬的“DUCT城市模型”

“冷卻新加坡計劃”還設計了一個虛擬的城市模型DUCT(Digital Urban Climate Twin)。

Gerhard Schmitt教授表示:“DUCT能夠計算城市規劃中的每個部分對城市熱島效應產生的影響。不僅把建築數字化成幾何模型,交通、絕緣設備、溫度、太陽輻射、天氣、地區天氣和氣候,甚至是城市中極度微小的氣候因素、水體、人類運動等也都包含在模型裏。我們可以在真正構建前,虛構一些場景進行測試。得出好的測試效果,確定這種場景會發揮作用後,就可以付諸實踐。”

新加坡將利用DUCT來確定下一步應該採取什麼行動。無論是需要散熱還是增溫,DUCT都可應用在不同城市,幫助節約能源,減緩氣候變化,提高生活質量。

世界上能做到將科學方法與城市再設計和規劃相結合的城市並不多,而新加坡就是其中之一。繼續沿着科學的道路走下去,結合其他城市建設相關知識,相信新加坡未來會比現在更舒適。 文/lam

希臘:民間和官方如何合作,抵禦高溫來襲

鑑於希臘將出現極端的高溫天氣,在希臘民防與氣候危機部門的組織協調下,希臘紅十字會於6月11日上午舉行緊急會議,並在會後組織人員在憲法廣場的地鐵站附近向民衆宣傳高溫極端天氣的預防措施指南以及提供必要的協助。

紅十字會向民衆分發冰礦泉水等組織成員多是護理人員和志願者

考慮到極端的高溫天氣,在6月10日週一下午,希臘紅十字會在憲法廣場向過往的民衆分發高溫天氣預防措施手冊以及近6000瓶的瓶裝冰礦泉水,以應對炎熱的高溫天氣,防止中暑。

值得注意的是,該紅十字會此次的組織成員大多數由護理人員和志願者組成,他們在憲法廣場的地鐵站附近向過往的民衆宣傳高溫極端天氣的預防措施指南以及提供必要的協助,特別是弱勢羣體,像老年人、兒童、無家可歸者以及難民等。

同時,還向過往的民衆分發急救包和瓶裝冰礦泉水等防暑降溫物品。

多地學校決定停課或者調整上課時間

由於連日來的高溫天氣,希臘民防部於6月10日週一下午召開一次緊急會議,會議敦促各市政當局做好高溫天氣下的防暑降溫預防措施。

考慮到炎熱的高溫天氣,根據哈爾基達市長埃琳娜·瓦卡的決定,位於哈爾基達市的所有小學,包括幼兒園在內的所有學校將從6月11日週二開始至6月13日週四停止運營。而對於哈爾基達市的所有託兒所,將依然保持開放,但所有的兒童可以自行選擇是否參加。

根據邁泰奧拉市市長萊夫特里·阿夫拉莫普魯的決定,由於高溫天氣,位於該市的所有幼兒園以及小學的上課時間將縮短,即從6月11日週二開始到6月13日週四等三天的上課時間將縮短,從11點30分過後學校將開始關閉。

由於高溫天氣,位於曼圖迪-利姆尼-阿吉亞安娜市的學校也將關閉三天。特別是,根據該市市長的決定,由於即將到來的高溫天氣,因此位於該市的所有幼兒園和小學將從6月11日週二開始至6月13日週四等三天保持關閉。

根據埃雷特里亞市市長的決定,由於天氣炎熱,因此學校也將保持關閉。特別是,爲了保護所有的學生免受高溫侵襲,因此該市市長決定從6月11日週二開始至6月13日週四,所有的幼兒園以及小學將暫停運營。

根據拉米亞市市長的決定,在與希臘中部地區教育局進行溝通後,位於拉米亞市的所有託兒所、幼兒園以及小學從6月11日週二開始至6月13日週四期間,上課時間統一調整到11點30分。

與此同時,考慮到高溫天氣給學生帶來的影響,因此根據納烏薩市市長尼科斯·庫索亞尼斯的決定,從6月11日週二中午12點開始,位於該市的所有幼兒園和小學將保持關閉。

官方呼籲推行員工遠程辦公或實行靈活工作時間

針對極端的高溫天氣,爲保護員工免受高溫天氣的影響,近日希臘內政部發布最新指示,呼籲公務員儘可能通過遠程辦公的方式爲公衆提供服務,無法實現遠程辦公的,可以實行靈活的工作時間。

希臘內政部在其公告中指出,鑑於未來幾天希臘將出現40℃以上的高溫天氣,爲了保護員工的安全,因此從6月11日週二開始至6月13日週四期間,所有的公共部門應當進行遠程辦公,如果是需要在戶外進行工作的員工,應當使用規定的個人防護裝備,同時建議員工避免在12點-17點高溫時段進行工作。

此外,爲了避免民衆免受高溫天氣的影響,明確在高溫時段的任何公共服務預約應由服務部門酌情給予重新安排,但無論如何,所有的公共服務和國家機構都必須不間斷地爲公民提供服務並確保其順利運行。

雅典醫學會也發佈高溫天氣預防措施指南,向民衆講解高溫天氣的預防措施,呼籲民衆在高溫天氣下應限制活動並待在有空調的室內,避免任何形式下的戶外運動或體力活動。這不僅是在白天,而且在夜間也是如此,如果最低氣溫不低於32℃。

雅典醫學會主席帕圖利斯表示:“我們需要特別注意高溫天氣,特別是我們國家的弱勢羣體,應嚴格遵守高溫天氣的預防措施,特別是患有心血管疾病或其他疾病的人,例如糖尿病、腎衰竭、肺部疾病等。同時,屬於特別脆弱的人羣,在炎熱的季節必須嚴格遵循專家的指導,才能保護好自己的健康,這不僅是在白天,甚至在晚上,也都應該避免體力消耗。” 文/鄭勇毅

韓國:去年高溫病暴增331%,消防廳今年“出大招”應對酷暑

韓國消防廳近日宣佈,爲了最大限度地減少由高溫引發的疾病和人員傷亡,他們將推出一系列應對措施。這一名爲“2024年應對酷暑急救活動對策”的計劃旨在提升急救響應能力,並強化公衆對酷暑預防的認識。通過加強急救準備、優化資源配置和強化公衆宣傳,消防廳旨在確保酷暑來臨時能夠快速響應,有效減少高溫疾病的發生和因高溫引起的傷亡。

官方提供高溫疾病數據分析發病時間、地點及年齡特點等

根據消防廳的統計數據,過去五年中,由於高溫導致的急救患者人數年均達到1265人,其中1169人需要被送往醫療機構接受治療。特別是去年,高溫疾患患者人數激增至2436人,其中有2153人被送往醫院治療。引人關注的是,去年8月高溫患者人數較前一年暴增331%,共有1318人被送往醫院治療,而前一年僅爲306人。

消防廳的數據顯示,在高溫期間,停車場等道路外交通區域及戶外發生高溫急救的比例分別佔16%,室內發生的比例也相近。從主要症狀來看,由於戶外活動導致的水分流失患者最多,達到1527人,佔總數的62.7%;其次是中暑患者,有325人,佔比13.3%;熱昏厥患者有305人,佔12.5%。

從患者的年齡分佈來看,高溫疾病主要影響中老年人羣,其中80歲以上的患者佔16.1%,50多歲的佔15.6%,70多歲的佔15.5%。整體來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羣在移送患者中佔比45.3%,達1103件。此外,10多歲青少年由於活動量大,也受到顯著影響,移送件數爲316件,佔比13%。

在一天中,高溫疾病的發生時間集中在日照最強的正午至下午6點之間,佔總病例的62.5%(1522人)。這一時間段的高溫暴曬,是導致患者高發的主要原因之一。

全國所有急救車配備冰袋、鹽、補水噴霧等設備

爲了應對即將到來的酷暑,韓國消防廳從5月20日開始,全面加強急救出動準備。具體措施包括在全國所有119急救車上配備應對高溫的急救設備,如冰袋、鹽、補水噴霧和電解質溶液。此外,全國1503輛配有急救裝備的消防泵車也將投入使用,以完善應對高溫引發急救需求的準備工作。

消防廳119急救科長劉炳旭(音)強調,預防比應對更爲重要。爲此,他呼籲公衆在日照最強的時間段內儘量避免進行戶外活動,並隨時補充水分,遵守國民行動指南。他指出,高溫天氣下的健康防護不僅是急救人員的責任,更需要每個人的自覺行動。

消防廳加大對高溫疾病的科普力度教民衆如何早期識別和急救處理

除了急救措施,韓國消防廳還計劃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各種渠道向公衆傳播高溫防護知識。這包括如何識別高溫疾病的早期症狀、如何在家中進行簡單的急救處理,以及哪些行爲可以有效預防高溫疾病的發生。消防廳希望通過全方位的宣傳教育和應對措施,公衆能夠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從而減少高溫天氣帶來的健康風險。文/黃不易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