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報道 記者 李青雲】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作爲一種常見的中老年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不僅伴隨震顫、動作遲緩等運動症狀,還可能引發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等非運動症狀,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我國約有超300萬帕金森病患者,預計到2030年患者人數將達500萬。當前,帕金森病治療仍以改善症狀爲主,如何延緩疾病進展、減少運動併發症成爲醫學界關注的重點。環球網健康頻道記者就此專訪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副主任醫師梅珊珊,解讀帕金森病防治新進展。
老齡化加劇患病風險 動作慢是核心症狀
“帕金森病屬於神經退行性疾病,與年齡增長導致的神經元凋亡直接相關。”梅珊珊表示,我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帕金森病患病率爲1.7%,隨年齡增長,患病率進一步增加,80歲以上超過4%。“如果壽命足夠長,理論上每個人都可能面臨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挑戰”。
針對公衆“手抖即帕金森”的認知誤區,梅珊珊強調:“動作慢纔是診斷帕金森病的核心標準。”她解釋,帕金森病患者100%存在動作遲緩,而震顫(手抖)僅佔60%-70%,另有肢體僵硬等症狀。此外,甲亢、特發性震顫、小腦病變等也可能引發震顫,需通過專業鑑別診斷。
針對帕金森病的治療,《中國帕金森病治療指南(第四版)》指出,藥物治療作爲首選,且是整個治療過程中的主要治療手段,手術治療則是藥物治療不佳時的一種有效補充手段,肉毒毒素注射是治療局部痙攣和肌張力障礙的有效方法,運動與康復治療、心理干預與照料護理則適用於帕金森病治療全程。
“藥物治療仍是帕金森病管理的基石,但中後期可結合手術和康復治療。例如腦深部電刺激術(腦起搏器)、磁波刀等手術方式能有效改善症狀。此外,可穿戴設備、智能隨訪系統等已逐步應用於症狀監測和居家管理。”梅珊珊介紹,
然而,現有手段均無法根治帕金森病。梅珊珊特別提醒患者警惕“幹細胞治癒”等誇大宣傳:“幹細胞治療目前僅作爲補充多巴胺的輔助手段,遠未達到‘返老還童’的效果。”
創新療法助力患者與帕金森病“和平共處”
有的帕金森病患者面臨一個典型現狀:清晨服藥後狀態良好,但兩小時後突然僵直跌倒;補藥後肢體又出現不自主扭動。“這是典型的運動併發症。”梅珊珊解釋,傳統左旋多巴類藥物半衰期短,血藥濃度波動導致“開-關現象”和“劑末異動症”。
更嚴峻的是,長期脈衝式刺激可能加速神經元凋亡。“就像用鞭子抽打病馬,短期能跑動,長期卻加速衰竭。”她比喻。數據顯示,治療5 年以上的帕金森病運動併發症發生率爲40%~50%,治療10 年以上則高達90%。
面對帕金森病治療中運動併發症高發的難題,梅珊珊指出,可以採用緩釋製劑、貼片或泵入給藥等方式,減少症狀波動:“目標是讓腦內多巴胺水平趨於平穩,而非忽高忽低,從而實現持續性多巴胺能刺激(CDS)”。她以國內新研發上市的“注射用羅替高汀微球”爲例:“一週注射一次即可維持血藥濃度穩定,避免口服藥的脈衝式波動。”此外,磁波刀無創治療、自適應腦起搏器等新技術也爲患者提供更安全、個性化的選擇。
“帕金森病不是‘不死的癌症’,而是一種可管理的慢性病。”梅珊珊呼籲患者避免過度恐慌,應主動尋求專業醫生幫助,建立長期隨訪關係。“每3-6個月複診調整方案,配合康復訓練和社會支持,多數患者能維持良好生活質量。”
她最後強調,公衆需提高對疾病的科學認知:“關注症狀但不過度焦慮,與醫生合作而非盲目追求‘神藥’,纔是應對帕金森病的正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