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檢查出“肺部結節”不要慌

本報記者 張 強 通訊員 戴 欣

近期,隨着企事業單位職工體檢的陸續開展,不少人的體檢報告中都出現了“肺部結節”這一診斷結果,這引發了不少人的焦慮。

對此,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腫瘤醫學部主任醫師汪進良提醒,肺部結節不等同於肺癌。他表示,我國健康人羣肺部結節檢出率可達30%左右,這意味着每3個體檢者中就可能有1人有肺部結節。體檢發現的肺部結節中,90%以上爲良性病變或陳舊性病變,如同皮膚上的痣,是歲月在肺部留下的痕跡。

所謂肺部結節,是指出現在肺組織內的直徑小於等於3釐米的類圓形或不規則形病竈,通常由影像學檢查(如CT)發現。這些肺部結節往往由感染或炎症、良性病變、惡性腫瘤以及環境與生活習慣導致。

“肺部結節的管理應遵循‘早期發現、準確評估、動態觀察,謹慎決策’的原則。”汪進良說。汪進良告訴記者,判斷肺部結節是良性還是惡性,需要根據結節的大小、密度、形態等,以及患者年齡、吸菸史、家族疾病史等進行綜合評估。如果在肺部CT檢查的基礎上,難以判斷肺部結節的性質,建議患者間隔幾個月再次拍攝肺部CT,動態觀察結節變化,或者進行PET-CT檢查,查看結節的代謝情況,甚至可以進行穿刺活檢或者氣管鏡活檢,還可以參考血液腫瘤標記物化驗來輔助判斷。汪進良表示,發現肺部結節以後,不用緊張焦慮,因爲絕大多數肺部結節均爲良性,只需要隨訪觀察即可,即使患上惡性的肺部結節,也有多種手段和方法進行治療。

“總之,肺部結節是身體發出的‘健康信號燈’,提醒我們關注肺部健康。隨着國家對癌症早篩早診政策的推進,以及醫學影像技術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肺部結節的管理正朝着精準化、個性化方向發展。普通民衆應樹立科學的健康觀念,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治療,全方位守護肺部健康。”汪進良說。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