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科學家》5月13日文章,原題:一個大膽的設想——我們都能從呼吸的空氣中獲取營養 約10年前,英國《太陽報》曾報道過一對自稱“食氣者”的夫婦。他們表示自己從空氣、陽光和宇宙能量中獲取營養,但該內容缺乏科學依據。這則新聞被全球媒體轉載,使這對夫婦招致不少嘲笑。
顯然,人類都無法僅靠空氣和陽光生存,但最新研究顯示,這個概念比初看時更具實質意義:兩位澳大利亞科學家認爲,人類確實能從空氣中獲取營養,雖遠不足以維持生命,但可能對健康有益。
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營養學家弗拉維婭·法耶特-摩爾表示,人類每天呼吸約7000-8000升空氣,其中包含氮氣、氧氣、氬氣、水蒸氣及其他微量氣體。但空氣中還含有通常不被視爲氣載的微量化合物,其中許多具有營養價值。這些被稱爲“空氣營養素”的物質是否對健康有重大影響尚不明確,但未來可能證實其價值。
法耶特-摩爾與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的同事史蒂芬·羅賓遜正在研究這些物質被吸入後的去向。最具說服力的證據來自碘元素。1964年,碘研究專家羅伯特·沃特的團隊發現,室外空氣中的氣態碘濃度在0-7.4微克/立方米之間波動。據估算,在富碘空氣中呼吸可滿足美國成人每日推薦攝入量(150微克)的7.3%。
法耶特-摩爾稱:“我們不僅能從空氣中吸收營養,而且吸收效率遠高於消化道。”她認爲,空氣營養素在潛艇、空間站等閉環生態系統中可能發揮關鍵作用。(作者格雷厄姆·勞頓,餘楓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