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醫藥造福更多歐洲民衆

德國作爲現代生物醫學和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的先進國家之一,在歐洲傳統與補充醫學實踐和研究中也具有代表性。有數據顯示,德國人使用傳統與補充醫學的比例排名歐洲國家之首。近日,本報記者走進德國中醫機構發現,越來越多當地民衆開始選擇中醫治療。德國醫學界人士表示,中醫已成爲德國傳統與補充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德國還在探索傳統中醫藥用植物的本地化種植。中醫藥文化漂洋過海,正爲更多歐洲民衆提供健康保障。

北京中醫藥大學魁茨汀醫院總經理施道丁格爾:

“我父親堅信中醫是瑰寶,中醫藥能造福中國人,就能造福歐洲人”

德國巴伐利亞州東南部坐落着古老的小城魁茨汀,沿着城中心的石板路一路向西,只見一座德式建築大門外蹲立着兩尊威武的中國石獅,外牆銅牌上用中德文標示着“北京中醫藥大學魁茨汀醫院,德國第一所中醫醫院”。自1991年建院至今,該院目前仍是歐洲唯一一所收治住院患者且90%以上費用可由公立醫保支付的中醫醫院。

40歲的克里斯汀·蘭特爾來自700公里外的德國北部城市。蘭特爾說:“腸胃問題困擾了我一年半,治療效果一直不明顯。我從網上得知中醫的療效,專程趕來試一試。”住院期間,蘭特爾每週接受3次鍼灸治療,同時服用中藥湯劑。“中醫藥治療效果明顯,我已訂購了回家後要喫的中藥。現在,越來越多的德國民衆青睞傳統中醫。”蘭特爾說。

魁茨汀醫院中方院長楊麗鵾曾接診一名處於顱腦外傷康復期的住院患者。中方團隊給予其中藥內服外用聯合鍼灸、推拿等治療。患者逐步具備了生活自理能力。30年來,幾代“北中醫人”接力爲海外患者緩解病痛,贏得越來越多人的信任。

“有很多患者提出了住院申請。他們大多來自德國,也有來自奧地利、瑞士、捷克。”魁茨汀醫院德方院長史蒂文·哈格爾指着辦公桌上厚厚的一摞文件對記者說,“我們平均每年收到2000份入院申請,但只能收治一半。現在的等候名單已經排到12月底。”西藥學專業出身的哈格爾從建院伊始就在這裏工作,“當看到中醫藥治療慢性病有巨大功效後,我就萌生了深入學習中醫藥的想法,現在一晃30多年都過去了。”

在魁茨汀醫院總經理辦公室,記者見到2023年度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安東·施道丁格爾和他的女兒克里斯蒂·施道丁格爾。上世紀80年代,安東·施道丁格爾的父親從事德中貿易,在親身體驗到中醫的功效後,買下家鄉魁茨汀的一座舊醫院,用了5年時間籌備中醫院。“當時德國很少有人瞭解中醫,阻力重重。我父親堅信中醫是瑰寶,中醫藥能造福中國人,就能造福歐洲人。”安東·施道丁格爾說。

如今,安東·施道丁格爾繼承父業,進一步創新中醫在德國的發展模式,例如,他將中醫門診部開到了位於國家森林公園中的酒店,將休假和中醫養生結合在一起,很受歡迎。“在魁茨汀醫院工作是我的理想,把中醫藥文化傳播到世界是我的夢想。”克里斯蒂·施道丁格爾對未來充滿信心。

埃彭多夫醫院漢薩美安中醫中心主任施羅德:

“中醫的魅力非常大,中醫與西醫可以形成良好互補”

82歲的克魯德躺在病牀上,漢薩美安中醫中心主任斯文·施羅德正在爲他進行鍼灸治療。先在雙腳腳趾之間各插入4根銀針,再把數根銀針插在兩腿膝蓋和小腿上。克魯德告訴記者,最近他的腳部有一些外圍神經病變,所以來進行鍼灸治療。“15年前,我的膝蓋出了問題,醫生建議手術,但我想試試其他治療方法。我在報紙上了解到中醫後,就想體驗下鍼灸治療。在這裏治療後,我的膝蓋逐漸康復,不再需要手術了。”克魯德笑着說,“我的膝蓋現在很健康。我每次都能騎一個小時自行車來診所看病。”

德國漢堡大學附屬埃彭多夫醫院漢薩美安中醫中心成立於2010年,是在漢堡—上海城市夥伴關係倡議下成立的,其附屬診所和實驗室涵蓋臨牀及基礎研究,目前診所有6名醫生和2名推拿治療師。中醫中心創建以來,已爲超過3萬名患者提供診療服務。“我們與上海中醫藥大學聯合開展科研、教學和診療服務,還合作培養中醫藥專業碩士生。該研究生聯合培養項目是歐洲地區首個針對西醫醫生的高層次中醫教育項目。”施羅德說。

中醫中心走廊牆上掛着臟腑明堂圖、傳統經絡穴位掛圖等。來到施羅德的辦公室,只見他書架上擺放着《針刺手法圖解》《中醫骨傷科治療手法圖解》等多語種中醫書籍。“我還是大學一年級的醫科生時,有一次生病經過鍼灸治療後,效果很好,由此對中醫產生濃厚興趣。我便在學習西醫的同時,開始學習中醫。之後,我多次前往中國上海、杭州等地跟隨名師深造。”施羅德認爲,“與西醫相比,中醫療效更溫和,對慢性病更有效。來這裏治療的患者來自漢堡、柏林甚至更遠的地方,這說明中醫的魅力非常大,中醫與西醫可以形成良好互補。”

除了教學和門診,施羅德還在國際標準化組織中醫藥技術委員會擔任德國代表,積極參與中醫藥標準化工作。他發起成立了植物醫學認證諮詢公司,爲想要進入歐洲市場的中國藥企提供諮詢服務,幫助他們達到歐洲市場的質量標準。施羅德說:“中醫藥在德國和歐洲擁有巨大發展機遇,中國醫藥公司應該積極進入歐洲市場,讓中醫藥造福更多歐洲民衆。”

施瓦巴赫市德中堂創始人鍾文君:

“中醫藥蘊含着中國傳統文化,它在海外的發展離不開中國實力的增強”

德國是最早實行醫藥分離的國家之一。位於德國巴伐利亞州施瓦巴赫市的公園藥房是德國中藥協會的創始會員,1987年就開始從中國進口中藥,一度是全德中藥業務規模最大的5家藥店之一。

“我每天都在學習新的東西。”阿內莫內·賽凱雷斯已在藥房中藥部工作30多年,從中藥炮製,到煎藥、打粉、製作兒童草藥糖漿,賽凱雷斯始終一絲不苟地遵循流程,必要時還會翻看手邊的德文版《中醫藥典》。賽凱雷斯遞給記者一張標準的“驗藥單”,這是今年4月11日入店的500克金錢草。單子上有進貨編號、開封檢驗時間等信息。外觀、顏色、氣味、口感、黴變、蟲蛀……每一條檢驗條目後都有相應的檢測結果,並附經手人簽名。“這套軟件系統非常實用,是德國人專爲中草藥管理開發的。”賽凱雷斯說。

面對中文寫就的中藥配方,賽凱雷斯求助於同在施瓦巴赫市的德中堂。1996年,畢業於德國拜羅伊特大學的植物生理學博士鍾文君和公園藥房的創辦人希爾斯多弗共同創立了德中堂。“中醫藥蘊含着中國傳統文化,它在海外的發展離不開中國實力的增強。”鍾文君表示。

近30年過去,德中堂建立起一套“從中國田間到歐洲藥房質量全程控制”的中藥生產模式和質量管理體系,其產品遵循中醫藥傳統,同時符合《中國藥典》標準和歐盟標準,成爲目前德國規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中藥進口批發企業之一。

走進德中堂倉庫,一名工作人員正推車穿梭於一排排整齊的貨架間,爲手中的訂單配貨。每排貨架側面都配有藥房需要的檢測證書,上面標有藥材純度,重金屬、農殘和微生物檢測結果等。這裏共存儲中草藥20噸左右,總計250餘種。每天都有二三十公斤的藥材從這裏發往德國各地及西班牙、希臘、奧地利、瑞典等國。其中,法國客戶主要將中藥材用於化妝品研發。

從庫房出來,一隻褐色陶製煎藥壺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這是維特曼先生的遺孀不久前送來的。”鍾文君的女兒鍾歐說。維特曼是該地區最早傳播中醫藥文化的人,他熱愛中國文化並開設了中醫診所。公園藥房中藥部的壯大、德中堂的發展,都離不開他的支持。這隻煎藥壺正是維特曼生前的收藏,如今它被遞交到年輕一代鍾歐的手中,如同一份囑託。鍾歐對記者說:“中德民間文化交流,特別是青少年的交流活動是未來中醫藥文化傳播的基石。”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