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南昆明青雲街道,一家名爲“慢飛天使”的烘焙坊裏,幾名患有心智障礙的青年正專注地疊紙盒、繡花朵。旁邊“1平米書架”旁,不算流利的朗讀聲輕輕傳來。
“慢飛天使”是對智力發育遲緩、學習困難、唐氏綜合徵、自閉症等特殊孩子的友善稱呼。這家小店的創辦者姚娜,正是一名患兒的母親。而“1平米書架”是由網商銀行公益小店聯盟和新華書店總店共同發起的公益項目。截至4月末,全國已有100家小店放置了這樣的愛心書架。
這家小店特殊在哪?用6個字概括,就是“公益疊加公益”。它凝聚多方力量,爲心智障礙者提供勞動機會和心理關懷,以長期具體的行動填補了社會支持的缺口。
心智障礙羣體面臨的困境是多方面的。大家都知道他們生理上受疾病困擾,學習能力受限;但常被忽略的是心理上的坎——病恥感讓他們怯於接觸外界,內心的恐懼和不安更成了無力言說、無人看見的“隱祕角落”。無論年齡大小,他們大多長期居家,依靠父母照料或社會福利生活。截至2021年底,我國1200萬心智障礙羣體的就業率不足5%,這讓他們陷入“缺乏能力—更難融入社會”的循環。
在此背景下,公益小店在傳統治療之外,爲他們補充了一種溫暖的長期社會支持。
職業康復是首要突破點。疊紙盒等重複性勞動能鍛鍊手部精細動作和專注力,有助於提升心智障礙羣體的行動能力。同時,小店穩定的環境、與同伴的互動及對外社交機會,也能緩解其焦慮,逐漸消解病恥感。當他們參與正常生產生活,通過勞動獲得收入與認可,“無能”的標籤便會慢慢撕掉,從而重拾尊嚴、建立自信。
“1平米書架”則是對公益的公益,一方面有助於幫心智障礙者舒緩情緒,另一方面體現了多方共助的精神,讓公益不孤單。
未來,期待更多主體加入公益隊伍——提供物資援助、邀請專家指導,讓這類小店走得更遠,讓成功模式得以複製推廣。
健康是基本人權,更是社會共融的起點。對殘障羣體的關愛,不應是憐憫,而是提供機會、給予包容,扶持他們慢慢融入社會。願公益力量持續發力,爲這個特殊羣體打造更多“社會療愈站”。